推荐期刊

中小学生课外减负提质的内涵、问题及路径

时间:2019-09-20 09:54:19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 浏览量:

[摘 要]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合理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全面提升学习质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减负却面临着减负概念的误读、减负与评价的融合度不高、校外功利化教学培训机构的变相增负的问题

  [摘 要]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合理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全面提升学习质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减负却面临着减负概念的误读、减负与评价的融合度不高、校外功利化教学培训机构的变相增负的问题。减负和提质工程应充分把握学习任务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从合理引导减负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制度、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等路径探索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问题的解决思路,增强中小学生学习品质。

  [关键词]中小学生;减负提质;教育改革

中小学生课外减负提质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集体期待,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等四部门也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和校外培训机构混乱问题提出了全面整治和解决措施。2018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 庭、学 校、政 府、社 会 都 有 责 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2018年7月,由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以“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为议题的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六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深入剖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深层次原因及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合理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需要社会各类群体和部门协同合作,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本,减负理念要由“减量”走向“提质”,全面落实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改革要求。

  一、“减负提质”内涵

  2018年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记者会上陈宝生部长指出,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而在教学大纲内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部分是学生必须付出努力的课业和学业。本文探讨的课外负担主要指以家长教育观念行动为基础,由校外各类培训机构主导,并超出学生在校教学大纲所规定学习任务的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课外减负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改变应试的唯一目标和价值取向,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兴趣激励,以提升学习效率获取自我学习的成就感为目标,自主自觉和创造性地调整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最终实现个性认知成熟和行为成长,并能够将个体发展与社会服务责任对接,完成对学习本质的行为实践。学习质量提升将学习负担的差异特征根据个体内在体验和生理承受度来衡量负担适度程度,追求可持续发展,掌握不同学习者个体差异和目标追求,对合理减轻课外学习负担具有重要影响。

  二、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面临的问题

  1.减负概念的误读家长、教师和各部门群体对减负概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读,有家长在网络上公开发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认为社会和教育的各类评价要求孩子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而学校按照规定一直给自己的孩子减负,家长却需要在课外给孩子增加学校减下来的部分,甚至提出拔高学校学习标准的课外辅导要求,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跨入知名的高等学府和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教师对学生课外减负问题也存在着模糊的认知,难以更好地设计课程教学和对学生课外学习进行指导,例如部分教师认为课下减负就是减少学生在课下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将更多的内容学习和任务完成放在课堂上,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在以减负政策为依据实施具体的减负措施时,主要还处于表层认识,不能全面深入理解减负的内在价值与素质教育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不能多层次地理解负担的概念,对不同水平负担的特征把握不到位[1]。承担减负任务的各大主体限于自己认知局限及社会环境潜在评价观念和标准的驱动,很难深度理解减负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多纠结于客观存在的现象层面,对学生内在主观感受和实际学习水平相对忽略。

  2.减负与评价的融合度不高中小学生减负在不同学习阶段受重视程度不同,主要减负政策文本的主题词重点在小学,其次是初、高中。而在小学和初、高中减负的主要措施上,小学力度较大,初、高中力度较小,因为随着年龄和年级增长,评价的应试性在逐渐增强,尤其针对高考,减负在初、高中就显得比小学困难很多。减负与评价之间还存在整体和局部之间的问题,评价的整体性和减负的个别性难以恰当融合,然而,减负措施却一直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难以从整体上系统减负,导致评价的整体性不能兼顾个别性的减负差异。另外,减负所涉及的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带来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在资源重新配置中,导致教育评价的唯分数论,将考试作为最主要的依据,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对人才标准也提出了学历和名校的条件,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心理压力[2]。教育和社会评价机制与减负任务之间的矛盾性存在着不能深入解决学生学习品质提升、学校教育和社会人才标准提高的问题。

  三、减负提质的基本路径

  1.合理引导减负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认识减负的基本内涵对合理减负具有深层价值和实践意义。需要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等群体进行针对的专家引领,对相关政策落实部门进行专业培训,使中小学生课外减负的主要责任主体从根本上认识减负过程中蕴含的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成长规律,明确减负的基本方向和目标。通过专业培训和宣传形成校内外教育合力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认为,“减负”并非意味着不留作业,更不是说让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减负”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孩子的课业负担来自学校简单而低水平的重复强化,过分强调重复书写、记忆的知识,缺乏有针对性的强化与自由想象。作业占据了学生们大多的课余时间,没有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对此,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对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正确认识减负问题,提升自己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应革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病,从学生机械学习的任务负担和伴随的心理压力上定位减负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将校内与校外、教育和社会形成的减负概念共识应用于减负的持续推进工作中。

  2.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根本在于考试招生评价制度的诸多问题,考试升学、人才选拔和职业岗位的招聘标准等都会将学生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参照依据之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国家在以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实践创新发展中,针对小升初、中考等各类各级升学和职考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实践,以实现招考分离、多次选择等为基本特征,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体化评价体系。例如,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在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同时,将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服务、综合品德表现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实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这样能够将学生优势与学校特色恰当匹配起来。在职业院校实行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制度,根据学生求学意愿、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测试成绩的情况综合选拔人才。

  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问题历久弥新,已经成为影响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较大阻力,也是教育和社会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合理减负;二是全面提质。合理减负指向简单低效重复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全面提质指向创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减负提质以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基本发展方向,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创设智能化学习环境,推进课程改革步伐,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自主权利和能力,促进学习机会与资源的均衡化,加快教育公平建设!

  [参 考 文 献]

  [1]艾兴,王磊.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水平、特征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6,37(8):77.

  [2]童汝根,陶广珠.学生减负的持久问题和长效机制探析[J].中小学德育,2018(4):19.

  [3]崔国富.中小学生校外学习负担监测与问题治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8):1.

  中小学生课外减负提质的内涵、问题及路径相关了解关于教育改革的若干建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xjy/45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