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1 00:52:39 所属分类:林业 浏览量:
1造林技术方法 1.1植苗造林。植苗造林法是通过培育基地将树种培育成树苗,再移植到大面积种植基地,是造林工作中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植苗法具有成活率高的优点,可搭配种植,增加了森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树苗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强,移植后出现的极端天气也不会
1造林技术方法
1.1植苗造林。植苗造林法是通过培育基地将树种培育成树苗,再移植到大面积种植基地,是造林工作中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植苗法具有成活率高的优点,可搭配种植,增加了森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树苗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强,移植后出现的极端天气也不会造成树木死亡。可集中进行灌溉与农药喷洒,减轻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特别是针对地理环境复杂的种植区域,有显著的效果。
1.2分殖造林。分殖法主要针对种源采集难度大的品种进行,要求分殖的树木成活率高再生能力强。通常选取树木枝条中的一部分,加入调配的营养液进行浸泡,直接插入种植的土壤中,一段时间后土壤内部的枝条会分生出根系,要注意检查分殖部分枝条是否健康,不可截取病变部位。
1.3播种造林。播种造林即传统方法将种子种于开垦平整的造林地上,不仅工序上可行性较高,对技术人员的水平要求较低,同时可应用于大面积的造林地,省去复杂的育苗工序,直径依然是应用最广泛的一项造林技术。但其局限性在于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具有较高要求,后续的幼林抚育管理工作也相对复杂。
2造林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中心
2.1造林树种的选择。是项目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必须遵从以下原则:1)适地适树原则:一般采取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的途径。2)经济林树种优先的原则:岳西县是贫困山区县,退耕还林地一般多属于相对密集的近山、低山,为确保退耕地还林,必须考虑还林树种的经济价值,体现农民意愿。3)混交林优先的原则:在退耕还林地上营造混交林,实行长短结合、高矮配置、针阔混交或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还林林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可以调节单一树种经济价值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如头陀镇计家村大桥组的香椿与茶叶混交,松山村塘弯组的茶叶与三桠混交等。
2.2造林密度。密度应根据不同的树种和立地条件来确定。退耕还林的立地条件较差,初植密度应大于正常的造林密度,如香椿每亩栽220~250株,板栗每亩栽50~60株,三桠每亩栽800~1000株。
2.3造林的季节和方法。造林季节应具备有利于种子萌发及苗木生根所需要的土壤水分状况和温度条件,山区退耕还林造林一般选在冬春进行。造林方法采用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相结合。在水平带上造林、植苗或点播应靠近边沟,梯土旁上的植苗或点播应靠近上一条水平带的外沿。如树种设计为茶叶×三桠,茶叶点播于当年冬季整好的水平带上,三桠于次年春季在梯增上植苗。
2.4及时管护,确保成林。1)土壤管理。及时松土除草、施肥,应在幼林抚育时结合进行。陡坡穴状整地的造林地和水平梯土旁上的造林地不得进行松土,只能单纯地除草和施肥。水平梯造林地每次雨后,应及时清沟,挖取沉沙池中的泥土,均匀地撒于水平带上。逐步改变农民的耕作习惯,退耕还林地实施林粮间作,达到以耕代抚,实现林粮双丰收的目的。但必须是以林为主,农作物必须是豆科非藤本植物,或是其他矮秆植物。林粮间作必须在15度以下的缓坡地或水平带上进行,其他陡坡林地不得间作。2)幼林管理与保护。定期检查造林成活率,对未成活(或未出苗)的地方,适时进行补植(种)。对已成活(出土)的苗木实施平茬、定形、修剪、嫁接(间苗)等措施。为保证退耕还林地造林的成活成林,还应对林木树体及环境采取保护性措施,如防止人畜糟踏、防治病虫害等。
3加强退耕还林工作的方法和建议
3.1加强营林防治保护意识。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对待营林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切勿疏忽大意而影响营林工作的进程。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与大力造林相结合,提高专业水平,巩固营林的重要地位。同时有关部门也促进工程顺利实施的任务,保证相关经费充足,加强职工重视程度同时提高大家营林造林的积极性。
3.2加强营林管理。严把质量关,加强造林检查验收工作,加大营林验收工作的力度,确保“以质为先”,进行最后评估;加快生态林、公益林补偿金发放管理工作;克服重造轻管思想,加强抚育管理;管好调查,建立基地更新长效机制。退耕还林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成效能否得到发挥,后续产业的开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广大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致富问题和发展问题,因此,退耕还林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后续产业。退耕还林区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转变传统的畜牧业产业方式,建立以柠条、沙棘、紫穗槐等灌木为原料的灌木饲草加工产业,大力提倡舍饲养畜。加强对退耕农民的科技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退耕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退耕还林应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含量,如桑树品种改良与科学管理技术试验示范,发展养蚕制丝产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ly/35077.html
上一篇:樟子松嫁接红松的技术
下一篇:新时期森林资源林政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