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0 10:22:32 所属分类:农业基础科学 浏览量:
【摘要】近年来,涪陵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如生态建设仍需加强、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制度体系有待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完善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绿色屏障建设。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
【摘要】近年来,涪陵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如生态建设仍需加强、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制度体系有待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完善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绿色屏障建设。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涪区绿色屏障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涪陵区 绿色屏障建设 问题 对策
一、涪陵区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情况
(一)生态状况
截至2018年12月,全区总面积为2942.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28.05平方公里,草地16.09平方公里,水域140.92平方公里,分别占34.9%,0.5%,4.8%。全区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19.9万亩,占全区幅员面积的49.6%,森林覆盖率46%。林业用地面积总量,列全市第14位。全区活立木蓄积量超过814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总量列全市第12位、人均绿地面积达40.17平方米。城市环境不断改善,相继建成白鹤森林公园、江南滨江公园、乌江滨江公园、江东滨江公园、朱家沟湿地公园等市政公园,新增城市绿地面积657公顷。划定了总面积为488.8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全域面积的16.60%,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基本成型。
(二)环境质量状况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全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场、一般工业固废处理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全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33天,其中优天数115天,主要污染物PM2.5、PM10、氮氧化物浓度分别为37、59、36微克/立方米,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0.5%、19.7%、7.9%,首次实现空气质量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已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无重污染天气发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2%,全区重点流域水质基本保持在III类水质,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8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5%,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企业一园区一流域三级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基本建成,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得到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完成率100%,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率达95%。
(三)制度建设及监管执法情况
围绕“五个导向”的生态环保考核办法正在进一步落实;水、能源、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排污权交易工作全面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正在摸索着前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全面推开;环境污染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市场机制正在积极推进;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等制度不断健全。乡镇环保机构全覆盖,“政府部门
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居委)”四级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基本形成。
二、涪陵区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建设仍需加强
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6%,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压力较大;全区25。坡耕地占农耕地总面积的7.2%,退耕还林任务艰巨;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0.37%、石漠化、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生态破坏等问题较为突出,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脆弱,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压力大。
(二)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涪陵城区地理位置特殊,静风频率高,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重化工企业废气排放、秸秆燃烧及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等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硫、PM2.5超标,治理难度较大;全区重点河流流域基本都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榨菜浸渍盐水排放、畜禽养殖粪污排放及农药化肥等污染源污染,导致流域内部分水体氨氮、总磷、类大肠菌群等超标,水源安全面临挑战;全区沿江重点化工企业环境风险源量大面广,三峡库区水环境风险防控难度大;矿山企业渣场治理不到位、废弃矿山恢复不及时、酸雨(年均22%)及重金属污染(铬超标)威胁土壤质量安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未开展、处理方式落后导致生活废弃物处理压力增大;噪声扰民投诉量仍在高位运行;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挥发性有机物(VOCs)、臭气、电磁辐射等新出现的環境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
(三)制度体系有待健全
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制度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仍不健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仍不明晰,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员机制、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入推进。
(四)条件保障不够完善
生态环境专业人才队伍薄弱,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缺乏;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不能支撑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治理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绿色环保经济的生产、办公、生活方式普及度不高;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技术落后,生态环境对工业的正面激励效应不明显。
三、涪陵区绿色屏障建设的对策
(一)进一步合理规划“两廊两环三网”的生态空间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定位
根据全区的区域现状,自然地理特点、气候特征及生态地位,在原有格局上,进一步构建“两廊两环三网”的生态空间体系(“两廊”指长江、乌江两江沿岸走廊;“两环”则指内环三山(即大梁山、雨台山和铁柜山)和外环四山(即武陵山、大梁子山、木鱼山和黄草山);“三网”指水系林网、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林网)。
加快构建全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推进“多规合一”;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形成生态保护空间、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城镇开发空间“一张图”;以山、水、林、田、湖、草为要素分别构建森林、水、农业及草地等生态系统。
推荐阅读:《当代生态农业》(季刊)创刊于1992年,主要提供当代生态农业研究的相关信息资讯。《当代生态农业》融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征集论文选题包括农林牧副渔、农村、生态、资源、环境、食品、生物等领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yjckx/45225.html
上一篇:当前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底线思维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