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1 01:04:29 所属分类:水产与渔业 浏览量:
现在对于海参这种海类生物的养殖已经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只看到了别的海参养殖户的利益有多少,却不知道这里面对养殖技术的要求和规范,下面我们通过的论文了解一下。 1 海参育苗技术分析 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率先开展了海参育苗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在80年代
现在对于海参这种海类生物的养殖已经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只看到了别的海参养殖户的利益有多少,却不知道这里面对养殖技术的要求和规范,下面我们通过的论文了解一下。
1 海参育苗技术分析 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率先开展了海参育苗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在80年代同中国同时建立起了工艺流程相似的刺参人工育苗技术 刺参育苗生产始于初夏,结束于八月底,六月下旬到七月初进行亲参的采捕,密度控制在30头/m3左右,受升温等刺激催产,在蓄养池中受精,孵化水温控制在20℃附近。因健壮幼体往往位于水体的中上层,生产过程中可利用浓缩法或虹吸法对初耳状幼体进行选优。初耳幼体培育密度控制在1个/mL以内,采用盐藻等单胞藻进行投喂。若水中樽形幼体达到30%-50%时,次日进行附着基的投放。稚参的最佳附着密度为0.2~0.5头/cm2,此时,进行底栖硅藻等饵料的投喂。对于刺参耳状幼体而言,其投喂饵料包括金藻、盐藻等单胞藻及海洋酵母等代用饵料。在稚参培育期,其饵料主要包括底栖硅藻及人工配料等。 对于初附着幼体的培育,国外主要采用两大模式来进行:一种是日本改进培育模式,即在水池中置于多个小网眼网袋,利用一组板片进行支撑,幼体可附着于板片上进行生长。在这一系统中,可通过对光照的控制来促使底栖硅藻的大量繁殖,这样幼体就能以繁生硅藻为饵料,育苗期即无需进行饲料的投喂;另一种是印度糙海参培育模式,包括塑料板培养和铺砂水泥池培养两个阶段。首先,附着的幼体脱离平板后饲养于铺沙水泥池中,利用马尾藻粉等进行投喂,待幼参10-20mm后,转至细砂池中进行石莼藻粉的投喂。海参育苗技术是实现海参增养殖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应注意诱导产卵、附着基的选取、饵料投喂量的控制等环节,以成功实现海参育苗。
2 海参增殖技术分析 国外海参养殖资料少,多数仍处于试验阶段,目前,虽日本拥有较为成熟的刺参规模化养殖技术,但多用于海上放流增殖。印尼在90年代前进行了糙海参的放流增殖试验,但至今还未形成大规模生产。越南有研究者试图借助于土池、海底网袋、网笼等对糙海参进行单一化养殖,或和虾参一起混养。韩国学者开展了刺参、鲍混养等试验,并获得了成功,由于海参吞食鲍粪便、残饵,因此,净化了水质也促进了海参的生长。 近些年来,随着“多品种、多元化”思路的确立,我国刺参养殖的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大,养殖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形成了池塘养殖为主,围堰、人工养殖、海上沉笼养殖、混养等为辅的养殖格局。以下重点就几种增养殖技术研究情况进行分析。 2.1 池塘养参技术 目前,国内利用改造及新建的潮间带池塘进行海参增殖的面积已超过2万hm2。要求池塘规格在1133-2167hm2之间,水深2-4m为宜,拥有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水质好、无污染。在放苗之前,应先对池塘进行清洁和消毒,投入瓦片、石块等附着基,并适当肥水,以便饵料生物大量繁殖,池塘水深1.5-2.0m为宜,日换水量20-30%。苗种入池2-5cm为宜,密度通常在5-10头/m2之间。 2.2 海参混养技术 为了解决养殖海参品种单一,物资利用效率低、多数有效水体荒废等问题,不少研究人员纷纷将注意力放在了海参混养技术。例如,有学者在研究潮间带围塘网袋海参、鲍鱼混养技术中,经两年试验发现了相同网带中养殖海参和鲍鱼,不仅能高效利用物资器材及有效水体,还促进了二者的存活和生长,周期内所获取的经济效益较单一化养殖具有显著提高,真正达到了增产和增效的目的。潮间带围塘网袋海参、鲍鱼混养技术不仅投资少、成本小,而且效益高、操作简单便捷、适宜推广和应用,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对于海参混养技术而言,切忌放苗密度过大、苗种过小、种类过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scyyy/35794.html
上一篇:渔情预报的论文指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