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融合

时间:2022-03-23 10:26:33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浏览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环境下,国家推行以创新驱动各产业发展的战略,促使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同时,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国内高校办学的核心目标。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适宜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之路,促进创新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环境下,国家推行以创新驱动各产业发展的战略,促使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同时,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国内高校办学的核心目标。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适宜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之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机融合,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充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获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构建科学化且蕴含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层面还存在问题,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发展。现阶段,不论是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还是基于高等院校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均应在高校着重发展就业指导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合理的、适宜社会发展的、支撑大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机融合。高校每年都会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大量人才,在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生源质量有所降低,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及学习能力都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环境下,大学生竞争力处于劣势。与此同时,各用人单位和相关企业苦于难以引进更多具备高素养和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导致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可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融合,借助科学化育人模式切实发挥学生个性,培育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养建设者,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融合

  由周长茂和金万成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书,主要分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部分。在就业教育部分,该书主要从就业创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认知、就业准备、就业应聘方面就大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说明。在创业教育部分,该书主要从创新实践、创业准备、创业实践三个方面,就大学生在创业时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所遇问题进行系统说明。该书内容新颖、逻辑性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作为本科及高职高专学生教材,也可供考虑创业的广大青年学习参考。

  该书指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广泛存在指导形式单一化、过于重视就业率及就业指导工作成效欠佳等问题。如今,借助社会理论实习、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开展就业指导,使学生掌握求职和就业技巧。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将重点置于提升学生群体就业率上,难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使学生习得更多知识和技能。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也只是为了有效提高就业率,并未过多关注毕业生群体求职心理、创新思维、职业需求及职场环境适应等情况,导致难以实现预期目标,也无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机融合。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广泛存在的问题,该书提出如下策略。首先,在就业指导课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建设健全课程体系。学校应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教学为基础,渗透以培育大学生群体创新思维、创业理念及创业能力为主的“双创”教育。将课堂教学、主题讲座和第二课堂充分结合,营造浓郁的“双创”环境。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师应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为基准,以就业指导工作为媒介,着重培育学生群体“双创”能力,并针对各阶段学生特点实施针对性“双创”教育。比如,面向大一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使其初步了解和认知职业生涯规划。面向大二学生,教师应以培育“双创”素质为核心,引导学生展开团队协作,与团队成员协同进行项目策划。面向大三学生,教师应对具备创业意识和思维的学生加以鼓励,组织其参加“双创”比赛,以竞赛提升其“双创”能力。面向大四学生,教师可以策划较为成熟的双创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应强化“双创”教育实践。学校应积极建设双创教育实践中心,融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与各专业特征打造“双创”教育基地.针对各专业学生就业要求和需要,将“双创”孵化基地与实验室充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同时,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专业竞赛等活动.并定期在校园内部开展“双创”比赛.使学生对就业创业生成全新认知。学校还要充分发挥专家教授这一人力资源优势,创设“双创”教育环境,邀请成功创业的优秀校友开展讲座.通过自身经验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另外,学校应利用“双创”孵化基地,合理选择创新创业项目,组织相关教师和专家审核及指导,对人选的双创项目给予一定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融合》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作者:何梅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shkx/5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