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中西方的类概念研究

时间:2015-12-20 21:32:24 所属分类:逻辑学 浏览量:

中西方的类概念,中国的推类思想,西方的类比推理可以统称为一种逻辑思维,类思维。类思维在逻辑史中占有重要位置,西方逻辑史讲类比,中国逻辑史讲推类。要推类或类比,首先得知类,中国古代的这个类概念和传统形式逻辑中的类概念不尽相同,但两者对于逻辑

  中西方的类概念,中国的推类思想,西方的类比推理可以统称为一种逻辑思维,类思维。类思维在逻辑史中占有重要位置,西方逻辑史讲类比,中国逻辑史讲推类。要推类或类比,首先得知类,中国古代的这个类概念和传统形式逻辑中的类概念不尽相同,但两者对于逻辑的发展同样重要。

  一、传统形式逻辑中的类    在认识传统形式逻辑中类概念之前,必须认识到,在客观事物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

  (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事物的整体是由不同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与其各组成部分之间,既不是属种关系, 也不是个体与集合体的关系, 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组成整体的部分也属于完全不同类的个体,部分和整体之间是有机组合,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不能代表整体。例如,树由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部分组成,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组成整体的部分作为个体具有各不相同的属性,分属于不同的类,它们也不具有树的本质属性,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与树不是属种关系,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不能拿着一片树叶说:好大一棵树。

  (二)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  事物的集合体由若干个体组成,组成集合体的个体内部是有机联系、协调统一的,但却不必然具有集合体的本质属性,个体与集合体之间也不是属种关系,而是个体与集合体的关系。尽管很多时候若干个体可能是属于同类,如人这个概念,在人是由猿猴变来的这个命题语境中,人就是个集合体,实际上是指作为物种的人类,由猿猴变来的是这个集合体的本质属性。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具有集合体的本质属性。我们也不能指着一个现代人说,他是猿猴变来的。

  (三)类与分子的关系  事物的类是由同类的若干分子组成的。实际上类的属性就是组成它的分子的共有属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先认识分子,再认识类,在对若干分子的认识的基础上总结认识类。所以,组成类的分子必然具有类的属性,类与分子反映的是属种关系。西方传统逻辑视域中的类概念就是类与分子的关系下建立起来的。

  二、类在形式逻辑中的重要性    传统逻辑中的类这一概念,作为一种逻辑思维,其重要性表现在:第一,普遍概念就是从类引伸出来的。相对于外延唯一的单独概念,类概念的外延就是一类事物。同时,区分类、整体及集合体与组成他们的个体、分子的关系,便于区分概念的种类,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类与组成它的分子之间属性相通,可用属概念的名称为种概念命名,以此区别属种关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及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第二,给概念下定义主要采取属加种差方法,必然要以类概念为基础;划分更是在类概念上进行的,实际上就是分类。同样可以用类概念的思维来区分限制和修饰、区分分解和划分,检测定义与划分是否正确。第三,概念的限制和概括必须建立在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之上,类与分子的推演正好体现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第四,直言命题之间的差等关系,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或是集合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来解释,都不对,应该是类与分子之间的关系。前面讲到,既然类的属性是由组成它的分子的共同属性组成,那么,类有的属性分子必然具有,类没有的属性分子未必具有;分子没有的属性类也必然没有,分子有的属性类未必具有。于是就有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之间的蕴含和反蕴含关系。第五,三段论的公理是建立在类与分子的关系上,进一步,演绎推理是从类到分子的必然过度,完全归纳推理就是一个建立新类的过程,而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从分子到类的或然获取。

  三、类比与推类    (一)传统形式逻辑的类比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并且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还具有其他特定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特定属性的推理方法。类比推理的逻辑形式如下:

  S类的某一个体具有属性a,b、c,又有属性d;  S类具有属性a、b、c;所以,S类具有属性d.

  奥恩布鲁格发明叩诊法  叩诊法是指用手叩击身体某表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声音,根据震动和声音的音调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的诊断方法。这个方法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的。18世纪中叶的一天,奥恩布鲁格正对一具老年男尸进行解剖。患者生前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在还未完全诊断清楚之前就死了。当时尚未发现X线,医生们希望尸解能明确诊断。尸体胸部被打开,一股淡黄色的液体从切开处流出,系胸腔积液。奥恩布鲁格想,为什么胸腔积液在死者生前不能被发现?怎样才能发现呢?他想起了经营酒业的父亲,经常用手指敲打酒桶,凭敲打时酒桶发出的闷沉及清脆的声音来估计酒桶内酒量的多少。这种敲打法不也可以借用来诊断胸腔积液吗?他选择正常人及疑有胸腔积液的病人进行叩诊,结果发出的声音迥然不同。以后又对患者尸体抽液前后用叩诊进行对比研究。经过大量经验观察,他创立应用至今的叩诊法。

  鲁班发明锯子  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据说有一次他接了一个造一座大宫殿的活,需用大量木材,他让徒弟上山去砍树。徒弟们用斧子砍树,起早摸黑一天砍不了几棵。木料远远供应不上,眼看工期将至,他急呀,他亲自上山去去看。上山时,他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惊奇,一根小草为何如此锋利?一时也想不出道理来。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摘下一棵丝茅草,带回家去研究。于是他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感觉非常锋利,用手指去扯,就划破一个口子。这一下把鲁班提醒了,他想如果能打成象丝茅草那样有齿铁片,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他就和铁匠一起研制了一条带齿的铁片,拿去锯树,果然成功了。

  类比是以关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奥恩布鲁格发明叩诊法和鲁班发明锯子,这实际上都是类同理通.

  (二)中国古代逻辑中的类  由于中西方思维差异、文化差异,中西方逻辑亦不同。董志铁先生说,中国古代这个类不同于现代科学中的类属包含关系,更不是现代逻辑中的集合。当然,某些地方的用法,又包括现代科学中的类属包含关系,但其内容远比这一含义广泛。比如:《荀子·正论》:故象刑殆非生于治古,并起于乱今也。治古不然,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报也,以类相从者也,荀子提出以类相从,是指按其类别各相归属。而墨家强调以类予以类取,总之关键要知类。

  汪奠基说:根据一般的了解,中国逻辑史上讲类的说法很多。公孙龙谓正举、狂举',以知类为断;墨辩讲类名,类同,类行,推类;苟子讲统类,别类,比类,伦类以及孟子由知类以至无类的说法,都是属于逻辑范围的问题。古代逻辑思想家们对于类的观念非常丰富。他们所谓类,不仅摄概念的包含关系,而且具有概念的辩证关系。研究中国古代的类概念,更重要的是研究中国古人的一种类思维。

  (三)中国古代的推类  推类是中国名辩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培育先生在论述名辩学的推理时说:古代名辩学的推理是在类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又称为推类。推类的要求在于类同理通,关键要在理上要推通。

  推类的逻辑形式大约可以概括如下:  事物A与B同类;  事物A有(或没有)性质a;    所以,事物B也有(或没有)性质a.如庄辛用亡羊补牢的故事说服楚襄王(《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日渐衰亡。楚国大臣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事,国家迟早会灭亡!楚襄王大怒,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攻陷了楚国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请教挽救办法。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楚襄王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推类贯穿了整个中国逻辑史的发展,历代文人学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研究。谢国荣先生认为,最根本的类比文化在哲学,翻开中国古代典籍,无论是哲学政治、社会伦理、道德法律,还是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抑或文学艺术、建筑墓葬,甚至兵家、博弈等,无不与天人合一和阴阳二义相关,即与类比思维相关。可以说,传统文化的庞大系统是通过类比思维建构起来的。有学者甚至认为,推类,其实就是相对完善而独立的中国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究竟是什么?自梁启超开启墨家论理学研究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 提出的观点主要有:名辩逻辑、自然语言逻辑、非形式逻辑、论辩逻辑、内涵逻辑、逻辑指号学、古汉语的语义学等。……中国古代逻辑宜称为推类逻辑.

  推类重在类同,类同怎么判断,还是得看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已知属性是否相同,在此前提下生发想象与联想,以此事物的某种属性推演譬喻到彼事物之上。黄朝阳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推类是并且只能是类比。既然是类比,推类难脱或然推理的局限,然而,相对演绎推理的论证说明功能、类比,或者说类思维,更注重的是指导发明实践。

  四、类比生发了比喻促进了认知    在西方,数学家波利亚在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说: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几何学中它应该是最不容易忽视的。哲学家康德也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种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中国古代的逻辑学观点散见于先秦诸子等历史文献中,更多的是以一种文学形式出现,从文学的角度讲,推类,很多时候,它表现为隐喻。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但是隐喻的最终机理实际上是推类。

  我国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中就有不少隐喻之作,如:《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选自《诗经·魏风》,是《伐檀》的姊妹篇。《伐檀》写的是觉醒了的奴隶,在伐檀运木、砍辐斫轮造车时,因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对奴隶主产生了强烈不满及反抗情绪;而《硕鼠》则是对剥削阶级不满的行动反抗。这首诗是《诗经》中少有的几篇纯乎比体诗之一。比体诗的特点是全诗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打比方来表意说理,通过咏物来寄托思想感情与观点。这首诗着重描述令人憎恶的老鼠,实际是比喻不劳而食的剥削者。藉以揭示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表达人民的反抗意识。

  类比生发了比喻,也推进了人类的认知。

  如《周易系辞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论述了我们的文化的来源,是观象于天、观法于地,首先是根据天文、地理的法则而来的。古代所讲的这个天文的天,包括了太空、大气、重宿等等的一切现象与法则。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类思维一种的运用。

  张闻玉先生认为:一切与古代典籍有关的学科无不与时间的记载(即古代天文历法)有关,甚至古代字书的解说也不例外。先生举例说,《说文解字》释龙字:龙,麟虫之长也。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种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许慎生在东汉,传说中的龙早已绝迹,许慎无从得见,交代不清,于是利用天象上的角亢氏房心尾箕--东方苍龙七宿来加以描绘。

  从春分到秋分,每当初昏时候,天幕上的苍龙七宿就横亘南中天。到现在,民间传说还有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说法。春分后苍龙七宿现,秋分后苍龙七宿初昏已入地了。许慎用天象释字义,也来自类思维。

  五、结语    推类始于先秦,是中国古代思维的一个标志,不仅贤者亦能,非独圣也,甚至妇人之知,尚能推类以见方来.中国的推类是以类同理通为依据的推理,其逻辑性质是类比推理,但是相比西方传统逻辑的类比推理,它更重内容而轻形式。类思维是人类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打通中西方逻辑的一个关节,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于发明创造而言,类思维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董志铁.推类的构成、本质与作用--三论引譬、援类[J].毕节学院学报,2010,(7):54.  [2]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46.  [3]刘培育。中国古代哲学精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275-276.  [4]谢国荣。类比: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J].东方丛刊,2004,(3):103.  [5]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上)[J].毕节学院学报,2006,(3):21.  [6]黄朝阳。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推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99.  [7]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jx/26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