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6 09:37:35 所属分类:戏剧表演 浏览量:
淮海戏表演艺术是该传统戏曲文化生生不息的本源,有别于西方戏剧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戏曲更加看重演员的表演,同时注重文化价值。淮海戏诞生在南方吴文化及北方鲁文化过渡地带,位于我国戏曲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中间地带,集温柔婉约及粗放豪迈于一体,这使淮海戏更具
淮海戏表演艺术是该传统戏曲文化生生不息的本源,有别于西方戏剧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戏曲更加看重演员的表演,同时注重文化价值。淮海戏诞生在南方吴文化及北方鲁文化过渡地带,位于我国戏曲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中间地带,集温柔婉约及粗放豪迈于一体,这使淮海戏更具文化性及地域性。淮海戏属于民间小戏,以小丑、小旦、小生表演为主,因生活气息浓郁而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然而,当前人们对淮海戏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有效了解、学习、传承、发展淮海戏。基于此,为助推淮海戏良性发展,探析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
(一)明确任务
为使淮海戏表演艺术具备更强的张力及感染力,表演者需明确任务:一是人物塑造。在角色创造中,淮海戏与其他剧种存在共性,根据不同行当演绎性别、年龄、性格、身份各异的角色,在人物塑造中彰显淮海戏表演的艺术性,保障行当为角色塑造服务,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塑造不同形象;二是情感表达。淮海戏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旨在增强戏曲情感共鸣。受益于淮海戏乡村文化基因,这使其表演的内容更为质朴且能被大众所理解。表演艺术只有被大众所接受才能达到传承文化及情感渲染的目的;三是展现风格。淮海戏具有独特性,作为江淮小戏兼具民族性、地域性及人文性,内容浅显易懂。为了将淮海戏与其他戏曲类型区别开来,表演者要凸显戏曲风格,提升淮海戏表演艺术水平。
(二)彰显特色
第一,写意性。中国古典美学将写意视为重要命题之一,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旨在突破戏曲表演时空局限,使戏曲表演既源于现实生活又有别于生活常态。写意造就了独特的艺术情境,戏曲演员通过以桨代船、以鞭代马等虚拟化的表现方式完成表演任务。基于此,演员在表演淮海戏时要增强写意性,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表演灵感,将淮海戏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第二,歌舞性。淮海戏通过歌舞表演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或塑造某个人物形象,其功法与舞蹈艺术关系紧密,通过剑舞、马舞(趟马)的艺术表现形式达成表演目标,确保淮海戏角色定位、剧情内容、肢体动作、音韵旋律完美统一。第三,程式性。淮海戏在表演中有规定的套路,在此基础上设计人物在舞台上的表演轨迹,展现淮海戏的风格特点。程式性表演能更好地保留淮海戏艺术韵味,还能增强淮海戏的技巧性及专业性。演员通过专门训练可以达成艺术表演目标。
(三)四功五法
淮海戏的四功五法是展现其表演艺术魅力的重要条件。四功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唱功,其主体是唱腔,将淮海戏与其他戏曲表演形式区别开来,为塑造复杂人物形象提供条件,演唱要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且突出流派特点;二是做功,依托程式性的表演从生活中提炼并美化动作,赋予这些动作舞蹈性及艺术性,如“趟马”“走边”“关门”等动作均需在美化动作中予以展现;三是念功,即淮海戏中的念白,通常情况下使用方言,旨在凸显地方特色;四是打功,即艺术表演中的武打动作,虽然淮海戏中武打的部分不多,但依旧需要加强训练,使表演艺术更具感染力。五法即眼、手、身、法、步,要根据人物塑造需求设计台步、控制肢体、调整眼神状态,在此基础上展现淮海戏的艺术性[1]。
二、淮海戏艺术表演的原则
(一)传承性、时代性兼顾
许亚玲(淮海戏演员)曾举办个人专场表演,在表演中她挑战自我、独辟蹊径,精心改编折子戏,从其他剧目中汲取艺术表演灵感,如《思凡》(昆曲)、《回娘家》(柳琴戏)等,不仅展现出原剧之美,还在表演形式、唱腔及配乐上大胆创新,促进淮海戏表演艺术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改编的《思凡》中使用电声伴奏,与传统伴奏形式融为一体,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使淮海戏既传承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性,能被更多年轻观众所接受[2]。
(二)通俗性、文化性兼顾
淮海戏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如“鸡弹绒”“鸡刨塘”“狗套头”等动作不仅是淮海戏程式动作,而且与当地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同时借助剧情、人物角色等暗喻讽刺,幽默风趣,易于被大众接受。为使淮海戏艺术表演效果更好,可增强其文化性,通过艺术化处理使生活中的动作更有美感,与淮海戏的配乐、剧情、人物、思想感情等方面关联在一起,确保淮海戏的表演更加和谐统一。
(三)本土性、国际性兼顾
当前中外文化交融碰撞,淮海戏需具有本土性,保留特色表演方式,将淮海戏这一表演艺术与国外的剧目区分开来,同时,淮海戏还需具有国际性,能立足新时代,创编具有大国风貌的剧目,在“取精华、去糟粕”中拓展眼界、积累经验、大胆借鉴,对淮海戏人物形象、演唱方式等加以改进,为淮海戏与国际化的审美标准并轨奠定基础,使淮海戏得以承载传承、宣扬、发展中华文化的使命[3]。
三、淮海戏艺术表演的路径
(一)旦角表演艺术
在淮海戏中最为重要的行当就是旦角。旦角按照年龄可分为老旦、小旦、奶小旦,按照性格可分为彩旦、耍笑旦、正旦,同时,还可细分角色,以老旦为例,按照行为、性格及身份又可分为“歹婆子”“死老嫚子”“手巾片子”等。旦角要根据表演需要进行艺术性处理,整合表演资源并完成人物塑造任务。例如,正旦扮演的角色大多命运多舛、善良贤惠、敢于斗争,如皮秀英、王素贞、罗凤英等,在表演中需强调端庄稳重,无需使用扇子、手帕、水袖,身段多为小扭、中扭,指法多用喜鹊口,用小韵的方式念白,有时夹用大韵及本白,较为重视唱功。正旦、耍笑旦及其他旦角表演需遵循人物角色的设定,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唱一和均需在情理之中,通常情况下不可任意改动人物形象,以免破坏淮海戏艺术表演完整性,这就需要表演者对淮海戏中的旦角有深入的理解,加强剧本研读,找到人物感觉,利用四功五法塑造好旦角。
(二)生角表演艺术
在淮海戏中,生角具有动作明快的艺术表演特点,具有北方剧种中生角刚毅朴实的风格,主要分为须生、官生、武生、小生、老生等类别,其中,老生还可分为老末生及正工老生等,武生又可分为武小生、中武生。老生身着黑色长衫或深灰色长衫,头戴狗套头帽,嘴上粘有参白胡,手里拿着白色扇子,表演时动作幅度较大,吐字清晰标准,指法通常使用剑指,另有摊指、抖指、点指等程式动作。不同生角的扮相存在区别,同时应根据剧情需要完成艺术性的表演任务,以武生为例,不系纽扣、身着灰色长衫、头戴灰礼帽,打人字绑腿,迈四方步,白口多为小韵,需突出威武雄壮的表演特点,如于昌、马玄圃等,武小生与武生动作及穿着基本一样,表演英气十足,如薛丁山等。生角表演者需注重体态形象,表现出沉稳刚毅之感,表演要大方得体且凸显唱功,继而增强生角表演艺术性。
(三)丑行表演艺术
丑行属于喜剧角色,负责制造喜剧气氛,与旦角、生角相互衬托,在淮海戏中,丑角具有“丑中见美”“丑角不丑”的表演艺术特点,这要求表演者在表演中不盖其好、不遮其丑。丑角伶牙俐齿、插科打诨、形象夸张,属于淮海戏中特色鲜明的行当。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淮海戏从民间吸收创作养分并使丑角的形象更为饱满,在表演中融入农村生活气息,与京剧及昆曲等戏剧中的丑角表演程式存在差异。扮演官宦子弟的多为大乙丑,具有谈吐举止盛气凌人、龟背蛇腰、耸肩顿脖等特征,如李士龙、曹五伦等。小耍丑通常扮演狗腿子、店小二等角色。大架丑注重神态与表情的控制且念功了得,小架丑性格油滑狡诈,在表演中腿功较为重要,身段步法模仿一些农村生活习惯性的动作,如“膝盖走”“脚尖走”“鳖爬走”等,有些角色需要身、腿结合在一起,如“野鸡溜”“鸡刨塘”等,这些步法身段独具特色。这一点在尤基瓜、杨小楼等角色塑造中较为突出[4]。
(四)花脸表演艺术
在淮海戏中,花脸这个角色较为重要,分为大花、二花、黑花等角色,其中黑花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鬓口,主要说大韵,有时使用蒲扇掌,重视唱功,肢体动作模仿庙堂神像,表情豪放粗犷,如包公等。大花脸与黑花存在相似之处,在表演中走四方步,如苏海等。二花脸在说白大韵时夹杂小韵,走大方步,其与黑花存在差异,如任龙等角色。表演者应根据花脸表演需要控制好动作、神情并强化唱功,继而落实淮海戏艺术表演目标[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淮海戏具有地域性、人文性、通俗性及艺术性,农村生活是淮海戏诞生的根基。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淮海戏逐渐成为特色鲜明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不仅可根据剧情要求自编自唱,还可根据程式动作完成表演任务。为使淮海戏得以良性发展,表演者要将“明确任务”“四功五法”“彰显特色”视为艺术表演要点,保障表演艺术本土性与国际性兼顾、通俗性及文化性兼顾、传承性与时代性兼顾,在此基础上根据生角、旦角、花脸、丑角等行当的新时代表演要求完成角色塑造任务,继而助推淮海戏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斌.淮海戏老生表演艺术的“三统一”[J].戏剧之家,2014,(18):25-26.
[2]管增恩.淮海戏表演艺术特征分析[J].山西青年,2020,(08):267.
[3]史瑞莉.淮海戏的表演艺术探究[J].中华传奇,2020,(4):36.
[4]白雪.浅谈淮海戏花旦行当的表演——以传统剧目〈催租〉为例[J].戏剧之家,2019,(35):10-11.
[5]庄雄师.小议淮海戏丑角的表演身段特征——以〈催租〉丑角为例[J].中国高新区,2018,(05):291-292.
《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分析》来源:《戏剧之家》,作者:魏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jby/5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