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8:48:20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一、艺术心理学的萌芽 (一) 古希腊 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哲学家们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最基本的观点其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出发,提出了艺术形式心理学思想,就是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与适当的比例。 (1)创作心理 亚里斯多德:文艺是模
一、艺术心理学的萌芽
(一) 古希腊
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哲学家们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最基本的观点其“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出发,提出了艺术形式心理学思想,就是“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与适当的比例“。
(1)创作心理
亚里斯多德:文艺是模仿的艺术,人的真实生活是它模仿的对象,艺术不再是对再现对象的模仿,而是要创造。他认为:悲剧是对好人的严肃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是其主要功能则。
(2)文本心理
艺术心理学的思想在古希腊,是比较早的艺术文本心理思想,这还包含了对艺术品的心理功能的阐释。柏拉图认为:在塑造人的心灵美感和影响人的性格方面应该强调音乐,作用应该是很大的。因此,他培养年轻人勇敢、温和以及聪慧的性格,主要用多里亚调式和弗里季亚调式。
(二) 古罗马
从公元前一世纪这一时期开始开始,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希腊慢慢转移到了罗马。关于艺术的社会功能,贺拉斯也有自己的个人观点:在古代,使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导师是诗歌,同时也使人们得到了快乐。他明确地提出了“寓教于乐”
的观点,主要从诗歌的教益性和愉悦性的关系提炼出来。
二、西方艺术心理学的成熟
(一) 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心理学的复苏
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这一时期,使欧洲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的统治、束缚,从而把“人性”与“人权”推上了至尊至圣的地位,是波澜壮阔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时期产生了但丁、达·芬奇等艺术“巨人”。
虽然,文艺复兴这一时期艺术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还是不够丰富,但是,无庸质疑,这一时期是古代艺术心理学走向近代艺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桥梁,承上启下。
(二) 18世纪以后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与成熟
18、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学、心理学都慢慢发展成了独立的学科,很多著名的美学家、心理学家在各自的著作中频繁的谈论到了艺术活动中的心理问题,这对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费利德里希·费舍尔和他的儿子曾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费希纳认为:对审美关系和审美标准运用实验的和数学的方法做出定量的分析,并根据这一道理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审美法则。
三、 西方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艺术心理学一经诞生,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站立在心理学、艺术学和美学等众学科发展成就的支撑点上来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实验艺术心理学、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格式塔艺术心理学、认知派艺术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艺术心理学这些学科。
四、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
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是弗洛依德。这一派关于心理行为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的行为是本我与自我、超我之间冲突的产物。本我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它常因文明所强加的抑制而不能直接得到满足,本我的能量不是被压抑,而是被转移。关于艺术创作的三个基本观点:
其一,艺术家追寻压抑的宣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往往具有固着性,这方面他们同精神病人颇有相似之处。
其二,艺术中的形式只是隐秘个人性欲得以满足的过渡物,而形式之下或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使人得到快乐的情绪对象。
其三,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中都渗透或掩饰着作者变了形的欲念,因而对艺术作品的符号加以解剖,最终都可以走进艺术家意识深层的内容。
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则是荣格。
荣格这样认为,必须十分重视心理学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研究,因为人类心理是孕育一切科学与艺术的母胎。荣格为了区别他的研究与弗洛依德的研究不同,将他的研究命名为分析心理学。在人格结构理论和防御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艺术创作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艺术和宗教、道德、社会文明等一样都是起源于俄狄浦斯情节。
(二)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中都渗透或掩饰着作者变了形的欲念,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是“力比多”转移升华的结果。
(三)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与做梦的过程是相似的,艺术家是一群做“白日梦”的人。
弗洛伊德以潜意识为基石创建了一个庞大而又完整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其中的许多内容都牵扯到了艺术家及其创作活动的心理研究,为我们研究艺术心理学提供了大量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倩,李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7) [2]谢建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3]王钟陵.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观[J].学术月刊.1997(08) [4]殷方敏.精神分析学派的来龙去脉[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1) [5]李长河.略评新精神分析学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4) [6]刘翔平.精神分析与释义学——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论[J].心理学探新.1989(0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