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9:00:17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摘 要:本文以某特训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特训学校的教育现状,希望能够从积极心理学的 角度看待困惑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分析困惑学生的具体问题,希望能够用积极的教育来对待困惑学生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积极的心态,促进困惑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
摘 要:本文以某特训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特训学校的教育现状,希望能够从积极心理学的 角度看待困惑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分析困惑学生的具体问题,希望能够用积极的教育来对待困惑学生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积极的心态,促进困惑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 困惑学生 积极教育 1、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积极的心理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因素的教育活动。 困惑学生是指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很多青少年因社会的诱惑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产生了叛逆行为。他们对抗正常学校的教育方式,反抗父母的教育方式,追求自己的个性发展。他们的行为和社会不符,他们的行为和父母相左,他们的行为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甚至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他们需要社会的慷慨,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都是一群可爱的天使,我们需要引领他们找回正常的渠道。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经济的飞跃,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与此同时,生活中对青少年的刺激诱惑更加繁华。而随着这一系列的发展,我国的青少年教育并没有相应的完善。总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正是处于人生的迷茫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致使我国出现了不少困惑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不能适应正常的普通学校的生活,叛逆、厌学、亲情冷漠、残酷麻木??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面对他们自己的生活,对于学习也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来应对。而且很多困惑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富裕,父母亲人都疼爱他们,但是不少学生都体会不到幸福感。都认为父母亲人给他们的爱是应该的,缺乏感恩意识。 而青少年又正处于学龄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在特训学校的学生中,几乎全部学生都缺乏学习动机,厌学甚至逃学。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喜欢学习,不愿意学习,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他们的学习都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老师家长。 2、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1 抽样方式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特训学生的教育问题,旨在了解特训学生的教育情况,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为特训学生的教育提供新的方法论思考。目前我国的特训学生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我省这方面的教育也在大力兴起。但是对这方面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却没有特定的方法。本次调查研究希望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特训学生的教育问题,希望能够给我国的特训学生的教育提供一点帮助。 由于本专业的见习安排,我特意选择了去特训学校见习,以了解特训学生的教育情况,又由于老师的安排,我在寒假期间又再次去了特训学校,进行进一步的观察。 2.2 进入现场以及与被研究者保持关系的方式 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后,我在见习带队老师易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特训学校,然后在特训学校的校长等领导的安排下,开始了见习工作。在特训学习学校指导老师的介绍后,我们见习队和特训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交流。在见到学生后,第一感觉就是他们都是一群很可爱的孩子,完全想象不出所谓的叛逆、厌学、亲情冷漠会在他们身上体现。 随后,我们就开始了正常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从特训学校学生那里了解到很多资料,也和学生们相处得很愉快。 2.3 搜集资料的方式 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分两个阶段对特训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追踪研究,第一阶段就是在特训学校见习的时候,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第二阶段是在寒假期间,给特训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 研究中我主要采取三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即访谈法,测验法,观察法。 2.3.1 访谈法:本次调查是以问卷法为主,对特训学校里面的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访谈,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每次访谈前都必须列访谈提纲,以确保访谈的顺利进行。为了避免特训学生的防备心理,在访谈时没有进行记录,访谈记录大部分是在结束后整理的,部分访谈有录音记载。 2.3.2 测验法:运用测验法进行科学的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排除器质性的病变情况。运用了韦氏成人智力测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艾森克、卡特尔人格测验,来测验学生的基本情况。 2.3.3 观察法:当特训学校学生在进行一般的学校训练时,我在旁边观察学生们的行为表现。在第二阶段的调查中,主要采取参与性的观察方法,通过在给学生的上课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和他们的内心想法;其次是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表现,通过他们一般的生活方式分析其的生活观念。 3、对特训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的综合分析 3.1 选取几个特训学生的个案分析 3.1.1 李XX学员基本情况 (一)基本资料 姓 名:李XX 性 别:男 年 龄:16岁 出生年月:1992年5月3日 入校日期:2008年9月26日 文化程度:初中 家庭住址:涟源湄江 (二)、主要问题表现 1、叛逆,厌学逃学 2、沉迷网络 3、缺乏兴趣,无所事事 4、亲子沟通困难 5、自信心不足 (三)、学员成长经历 李XX,男,16岁,涟源市×××人。家中其他主要成员有父母、姐姐。父亲以前做煤生意,现准备在家中开宾馆,姐姐在长沙读大学。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生活宽裕,家中有电脑。现已辍学一年。 李哲同学从小学到初二都是一个很听话的乖孩子,是父母、老师、他人眼中的好学生。到初三时,突然改变,叛逆、反抗父母,不听话。并逐渐沉迷网络,厌学逃学,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形成了一系列不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脾气火爆,很容易生气,一有不如意就摔东西,出现攻击性行为。让父母、家人焦虑万分。据他母亲反应,“在家就成天守着电脑,晚上上网,白天睡觉,不注意饮食。除了吃饭、上厕所外,一般都是待在自己的房子里。” 以上是这位学员的基本情况,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是缺乏学习动机、甚至也没有一个人生的追求。针对他的情况我问了一下他自己的个人观点,他说这些都没什么,他并不是网络成瘾,之所以上网是因为无聊,而且他对打架斗殴也没兴趣,他不会无缘无故与人闹事。我问过他对以后的打算,他说他从不担心自己的以后,他说只要自己长大后他的父母亲会帮他安排好以后的工作。李XX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对他也是比较宠爱的,基本上满足他的任何需要。 在特训学校几个月的培训下,李XX已经能够明白父母对他的爱,但是他却仍然对他的行为,对他的以后没有一个特定的方向。李XX明确的说他不知道回到家后会怎么样,他毫无目标,也不愿意学习。 3.1.2王XX同学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资料 姓 名:王XX 性 别:男 年 龄:15岁 出生年月:1993年5月3日 入校日期:2008年11月25日 文化程度:初中 家庭住址:涟源市 (二)主要问题表现 1、厌学逃学 2、早恋 3、网络成瘾 4、叛逆、打架斗殴 (三)学员成长经历 王XX是一个15岁的男孩子,家庭主要成员有父母、奶奶、姐姐。父母亲都是个体户,而且生意也做得比较大,姐姐在长沙读高中,学画画。奶奶一般是在家中照顾他的生活,非常疼爱他。 王XX在学龄期以前和姐姐一起是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那段时光他过得很快乐,爷爷奶奶都很疼他。到了学龄期后,他和姐姐来到父母身边一家人一起生活。父母亲对他的要求比较高,而且非常严厉,但是他和姐姐经常吵架,两个小孩子都在争夺父母的爱。据他说,姐姐经常在父母身边告发他,而他为了避免受罚,不得不经常用自己的零食收买姐姐,而他分析姐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以前在奶奶家生活的时候,爷爷奶奶重男轻女,姐姐嫉妒他,所以回到父母身边后就要挣回来。两姐弟经常争吵,让他变得很自私。 父母亲为了他和姐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他三年级的时候把他们送到长沙去读书,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一个小孩子还不到十岁,姐姐也只比他大了一两岁,根本照顾不了他的生活,他必须要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老师学生,而且那也是一个贵族学校,他们家虽然有钱,但是相对于省会城市的学生来说,他在那些学生的眼里就是一个乡巴佬,他在同学们面前很自卑、很丢脸。在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后,在长沙学习根本没有任何效果,而且他自己也很不愿意继续读书,所以他又转会了涟源读书。但是父母亲为了他的成绩变好,让他留了一级,即使在他很不愿意的情况下,也坚持了让他留级。王XX对这次留级事件很受打击,他说这是他妈妈在他的身上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因为他在学校里经常收到同龄人同学的嘲笑,就算他留级后成绩还不错,但他也并不因此而高兴,因为这让他很丢脸。 即使这样他也并没有更不好的叛逆行为,直到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别人欺负他,他不服就反抗。可是父母亲并不相信他,认为是他在惹是生非,而其还批评了他。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了他的叛逆生活,上网、打架、夜不归宿。父母亲一开始对他的行为很懊恼,对他采取打骂政策,但是却并没有奏效。他也开始对抗他父母的政策,他母亲也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行,开始和他谈心,但似乎这一切有点晚了。而他的父亲却依然对他严厉,还有一次甩了他一个耳光,在那以后他和父亲开始冷战,直到现在也没有和他父亲说过话。即便他是如此的叛逆,但他的奶奶仍然不责怪他,在他不回家的时候,依然蹒跚着上街去网吧找他,让他回家吃饭。他的心对他的奶奶依然温暖,可是这也并不能减少他的叛逆行为,但是他却控制不了自己要让奶奶伤心。 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王XX的家庭教育方式不适合他的发展,而且他也很自卑。他很害怕他人的嘲笑,他对自己没有信心,他很悲观消极。在我和他的一次谈话中,他说自己想做一个隐形人,不要被人发现,不被人注意,一个人过着平凡的日子。 王说他知道自己很不负责任,但是他自己却不愿意去改变什么,他可以就这样漫无目的的生活下去。他知道奶奶父母很疼他,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呢,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是一个很悲观的人,在一次做墓志铭的游戏中,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我的生命在此刻结束,对于我来说,我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如旅游一般。作为这个世界的过客,我什么也没有得到,如一张白纸般,没有遗憾,没有满足,没有失望,没有希望。我不知道我要去哪,这是我的命运。生命中的一切都不重要了,我还能来得及对我的家人道别,我不能再报答他们,只能对他们说抱歉。也许这是我的解脱,但愿我死时没有痛苦。 王的世界是如此消极,他甚至都说没有体验过幸福,这是他的一种悲哀,也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失败,面对这个让人心疼的孩子,我举手无措,我真的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过得幸福。 3.2 特训学校的教育方式 3.2.1 特训学校现有的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进行军事训练,让学生体验吃苦,遵守纪律,有组织有纪律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军事训练的强度不是特别大,平时的训练就是站军姿、队列训练,每周都会有一到两天的强度比较大的体能训练,周六会进行劳动大扫除。基本上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辛苦,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特训学校学生的特殊心理状况来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进行感恩教育。这一方面的教育没有一个特定的规范的教学方式,集体上课的时候大多是讲解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真正有效的心理教育是在单独的心理访谈中。 3.2.2 特训学校里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富裕,但是他们却体会不到幸福感,也有一部分同学是来自单亲家庭,他们享受的物质条件都是比较充足的。但是很多同学都是学习倦怠,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由于学业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而且特训学校里的学生很多同学的学业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特训学校的学生对学习大多持排斥态度,而且他们对正常的教育教学都厌恶,逃避。 4、结论与建议 从特训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特训学校学生的身心状况来看,特训学校的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效果的持续性还有待加强。而且特训学校的教育模式最主要的是上课的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没有逐步跟上来。 根据特训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大部分学生都正处于迷惘期,当然也是由于特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原因。而我们特训学校的教育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 Seligman说过,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床上;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则成为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B.L.Fredick提出了拓延—构建 (broaden-and-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等。 特训学校学生缺乏的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人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能够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事物,从而能够自觉、主动、自主、创新地开展工作。还表现在自己家的能力和客观现实不允许自己做某一件事情时,能够主动地放弃并愉快地接受这一事实,进而主动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特训学校的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困惑学生的教育要用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对待他们,除了学校无私的爱以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而积极的心理教育承认人的自我发展愿望和能力,并把他作为开展心理教育的前提,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等方式使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丽娟 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 2、 王希永 《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2006(4) 3、 高峰 《幸福教育:一种人性教育的回归》中国教育学刊 2007(10) 4、 杨丽娴 连榕 张锦坤 《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心理科学 2007(6) 5、 莫雷主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4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