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9:00:23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为一群正处于青年中期的特殊群体,由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社会变革带来的强烈而复杂的心理冲击,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等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极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为一群正处于青年中期的特殊群体,由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社会变革带来的强烈而复杂的心理冲击,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等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只有及时发现并有效引导干预,才可能杜绝大学生中发生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营造一个和谐的心理内部环境。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目前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刚刚迈进大学校园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应该开始。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文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沈阳医学院2013级高职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探讨高职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及建议。
l、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某医学院院校高职新生,有效被试总数为978例。其中,男生72例(占7.36%),女生906例(占94.64%);独生子女338例(占34.56%),非独生子女640(占65.44%);城镇学生416例(占42.54%),农村学生562例(占57.46%)。
1 . 2 工具:本研究的测查工具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该问卷由104道题目组成,包括躯体化、焦虑、强迫、自卑等12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出被试某方面的症状严重程度,通过因子分析可以了解某一群体某一症状的分布特点。
1.3 统计学方法:问卷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通过平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反映高职学生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状况。
2、 结 果
2.1 通过筛查,结果显示共有问题学生37例,其中男生9例,女生28例。具体各因子问题人数如下:躯体化5例、焦虑7例、抑郁23例、自卑11例、社交退缩6例、社交攻击9例、性心理2例、偏执12例、强迫4例、依赖7例、冲动6例、精神病倾向13例。
2.2 分别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两个方面做以比较,结果如下:
2.2.1 男女新生CCSMHS各维度评分比较:男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方面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
3、 讨 论
本文结果显示:我笑2013级新生绝大部分新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受测学生978例,出现心理问题学生37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抑郁、自卑、偏执、精神病倾向。另外,男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女生,这在本人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所察觉。除此之外,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某些因子分上也要高于独生子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统一规划和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专业水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举办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咨询常识讲座,组织、协调各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专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认识。
3.2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此次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当中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实施预警干预。可将他们推荐给专业咨询人员,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测试或交谈并给予专业的分析和心理辅导。当确认某个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并通知其家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预警干预工作要慎重,主要通过侧面了解个体情况。同时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应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和指导。
3.3 充分发动学生组织的有效力量,进一步加强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高校要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注意与宣传、新闻、文化、公安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于书忠,宋中展,等.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7-69. [2] 钟建军,陈中永.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的理论建构[J].前沿,2012,2(1):138-141. [3] 顾晓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65-66. [4] 赵红利.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诊断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6):89-90. [5] 任晓敏.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22(3):66-69. [6] 曹显明,张贵源,陈燕,等.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101-10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