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9:00:28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引言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及学校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挖掘本地的社会助学资源,拓宽各类扶贫解困的渠道,很好地为贫困大学生解决了学习与生活的后顾之忧. 但是,当前的资助工作过分聚焦于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物质帮扶, 未能很好地关注到他们因经济压
引言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及学校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挖掘本地的社会助学资源,拓宽各类扶贫解困的渠道,很好地为贫困大学生解决了学习与生活的后顾之忧. 但是,当前的资助工作过分聚焦于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物质帮扶, 未能很好地关注到他们因经济压力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高校资助工作不能很好地将物质帮扶与心理资助结合起来,就很难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物质上帮扶学生、精神上鼓励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的综合育人功能. 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在完善贫困大学生经济帮扶的同时,积极拓展高校资助工作的内涵,探寻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心理贫困:贫困大学生帮扶应当关注的重要视域
贫困大学生的生源地大多是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很难有为学生提供能力拓展的教育条件, 这使得贫困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在入学之初就处于劣势地位. 再加上贫困大学生就读期间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学业任务,而且因为原生家庭不能为他们提供稳定充足的经济来源,他们必须思考如何自食其力,这使得他们的心理较其他同学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贫困大学生很多时候很难摆脱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采用极端的方式为自己“减压”,出现了心理贫困的现象,这成为了贫困大学生帮扶应当关注的重要视域.
1.1 强烈的对比反差加剧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个体由于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缺陷或者某种其他原因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形式,它常常表现为个体对自我的能力、品质等方面评价过低.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他们大多过着俭朴的生活,甚至许多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捉襟见肘,而富裕大学生恰恰相反. 许多富裕大学生出手阔绰,在消费中一掷千金,两者之间的对比反差相当巨大. 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家庭经济情况差异的暂时性以及大学学习的最终旨归,而产生低人一等的错误想法,这种想法的长期积压逐渐促使他们自卑心理的形成. 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大多是来自教育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他们在中学阶段因为受制于当地教育资源的不足,很少有机会去发展科学文化知识以外的各类能力素质. 贫困大学生在入学以前未能有意识地培养起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类能力素质,这使得他们的能力素质与其他同学相比,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以电脑操作为例,电脑的使用对于发达地区生源的大学生来说,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技能了,但是有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却可能从未接触过电脑,更谈不上操作技能. 贫困大学生较其他同学而言,能力素质的覆盖面比较狭窄,兴趣特长相对缺乏,这种能力素质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1.2 错位的思想认识助推贫困大学生的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是指个体除了必要的学习与工作以外,有意地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以达到尽可能减少或者根本不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目的的心理. 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 发现自身与他们在经济环境与能力素质的等方面存在强烈的反差,这导致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 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己低人一等的错误想法,这种想法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其他大学生交往. 这里有两层原因:第一,贫困大学生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其他大学生进行交往,这样可以减少因人际交往所带来的额外开销;第二,贫困大学生尽可能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将自己孤立起来,又是为了将自己在家庭经济情况、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和差距掩盖起来. 但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例如 Zahn-Waxler 等人的研究又表明, 与他人进行交往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只有在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中,才能获得安全感,也只有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才能获得自我概念,并通过自我概念塑造出实际的自我. 也就是说,虽然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封闭,排斥与他人正常的交往互动,但是他们内心又渴望自己被他人接纳和认可,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往,两者存在剧烈的冲突. 贫困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需要受到了抑制,长期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3 困难的现实环境强化贫困大学生的悲观情绪
情绪是人类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体验、行为方式、人际交往、价值观形成等诸多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积极的情绪是个体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前提. 反之,则可能直接导致个体的心理障碍. 大学学习较中学阶段的学习而言,更加注重创造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受制于教育资源的有限,贫困地区的教育大多对学生创造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关注程度不够,这导致许多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很难适应要求迥异于高中阶段的专业学习,学习起来更为吃力. 再加上许多贫困大学生不仅仅要在学业上较其他同学花更多的时间, 而且还可能要为筹措生活费用而四处奔走. 许多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或者社会兼职,这些事务大大挤压了他们学习的时间.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贫困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尽如人意. 在这种现实面前,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原生家庭经济窘迫的压力,要正视学业成绩落后于其他同学的现实,而且要承受参加勤工助学或者社会兼职所伴随而来的压力. 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较其他同学更为艰辛, 如果他们不能准确有效地调整心态与端正认识,就很容易产生苦闷、抱怨、悲观等情绪.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个体的害怕、悲观、罪恶感等消极的情绪体验是大多数精神疾病产生的根源. 一言以蔽之,贫困大学生在较为艰难的现实环境面前不但很容易滋生悲观沮丧的消极情绪,而且这些情绪的产生蔓延还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贫困.
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他们需要面对的不只是经济物质条件上的困难,而且还需要科学地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大学校园生活之中,而这在实践中却遭遇着许多困难. 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如何改变原有的认知,扩展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措施促使高校资助工作从单纯的经济物质帮助向健康人格的发展培育拓展,成为了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关注的重要视域.
2 资助工作的不足提出引进历奇教育的迫切性 高校资助工作把着眼点聚焦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既着力挖掘各类助学资源,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物质上的“燃眉之急”,又创设各类平台去发展贫困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健康心理,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当前的高校资助工作却出现了心理体验被忽视、心理资助表面化等现象,亟待寻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情感教育流于表面,心理体验被忽视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着力帮助他们主动产生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积极情感体验, 从而建构起完整健康的人格. 当前部分高校也逐渐认识到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贫困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主要体现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与自强教育. 但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所组织的情感教育形式过分单调,在教育的过程中不重视教育对象主动性的挖掘调动, 教育的效果流于表面, 未能很好地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以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教育为例,当前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教育大多是采用自强故事征文、自强品质演讲比赛、优秀贫困学子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形式. 这些活动虽然也能向学生传达培养自强不息品质的重要性,但是教育活动的单向性过分凸显,贫困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内心的态度体验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没有很好意识到心理体验在认知与实践之间的中介转化地位,就很难促进贫困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将情感教育的内容内化为深层次的态度体系,以指导自己日常的行为实践.
2.2 帮扶内容相对狭窄,能力培养被忽视
如前所述,部分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扶持的重要性,并在培养贫困大学生自强自信的心理品质、感恩诚信的道德品质等方面上倾注了许多教育力量,也初见成效. 高校努力拓展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内涵,将心理资助的维度补进来,这能够更好地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从整体上看,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关注的内容过分狭窄, 存在对贫困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关注依然失位的现象.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出现不仅是因为其窘迫的家庭环境, 而且还与他们入学时候的知识积累与能力素质等各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处于劣势密切相关. 高校要真正卓有成效地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要将解决贫困大学生沉重的经济负担、 提升贫困大学生自强感恩等心理品质以及完善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统筹起来,共同发力,为他们更好地发展创造各类条件与机会. 换言之,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在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时候,未能全面地将贫困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这就不能很好地从根本性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 2.3 彼此联系被过分隔离,合作理念未彰显
“贫困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被理解,因而具有强烈的交往需要. 但是他们又因为经济条件、交往技巧等原因,往往是弄巧成拙,不被别人接纳. 正是这种矛盾冲突,造成心理脆弱、敏感、焦虑等不良心理. ”
贫困大学生因为错位的思想认识逐渐形成闭锁心理,需要高校通过气氛营造、平台构建、活动开展等方式去激发他们的交往需要,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 也就是说,打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窗户,推动他们积极与他人交往成为了高校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是,从当前高校资助工作所开展的活动来看,贫困大学生大多是以孤立的身份参与其中,在活动之中很少与他人开展交流合作,在活动中贫困大学生原子化身份的倾向比较严重. 在教育活动中,贫困大学生都是以单独个体的身份参与其中,不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便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高校资助工作未能很好地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搭建交流平台,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互动就没有被很好地整合起来,这对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闭锁心理的消解都很难发挥针对性的作用.
高校在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过程中,没有将大学生的心理体验、能力素质提升以及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亟待探索出一种体验性、发展性与互动性强的教育方式予以补正. 历奇教育注重营造合作互动的氛围,强调个体的合作参与和经历体验,恰好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存在的不足,成为了创新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重要思考方向.
3 历奇教育:创新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重要向度
历奇由“历”与“奇”两字构成,“历”就是经历和体验,这种经历和体验的内容既可以是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理念知识,关键在于教育对象是否参与其中. “奇”即新奇、新鲜之意,它既是指历奇活动本身新奇感、新鲜感的特点,又是指教育对象在历奇活动中所获得的新奇感、新鲜感. 也就是说,历奇教育就是指教育对象通过经历和体验历奇活动,生成新的知识的教育过程,这种新的知识的生成既可以是理论知识的丰富,也可以是能力素质的提升,还可以是人际关系的拓展. 具体说来,历奇教育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历奇教育强调教育对象在历奇活动通过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生成新的知识. 第二, 历奇教育推崇在历奇活动中通过问题设置与问题解决等方式去发展教育对象的能力素质. 第三, 历奇教育倡导历奇活动过程中以及后期教育对象之间的交流分享. 历奇教育的理念和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内在诉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成为了高校创新贫困大学生精神资助的重要方式.
3.1 注重入学阶段引进历奇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心理体验
要真正意义上消解贫困大学生自卑、悲观等消极的心理,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等心理品质,不仅需要让他们认知到积极情绪的重要性, 而且还需要发挥情感体验的中介转化作用, 将思想认知转化为行为实践. 因此,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过程中,只有将知、情、意有机联结起来,才能真正推动他们的知行一致,这与历奇教育的核心理念恰恰相契合,历奇教育的核心的理念是经验式教育,强调青少年的亲身经历,重视个体的亲身体验,最后促成参加者的个人成长. 当然,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引进历奇教育,不仅要善于将教育理念与活动形式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 而且要善于利用新生入学时候的关键时期. 新生入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关于大学生活的各种观念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候巧妙地将历奇教育的理念与活动渗透到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去, 对于塑造他们健康良好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例如“定向寻宝”“风雨人生路”(蒙上眼睛赤脚的学员在一位队员的扶持下走过一段崎岖不平的道路)等历奇活动. 这些活动强调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助,能够较好地激发学员勇敢承担责任,并主动坚持下去,而这些活动成效恰好就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所要求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历奇活动中,贫困大学生能够与其他大学生平等地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到自身的重要性,“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进而建构起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 贫困大学生不但觉知到“我能行”,而且在情感上体验到“我很重要”,这将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重要起点.
3.2 强化历奇活动中的问题设置,发展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高校要针对性破解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遭遇的难题,就不仅要培养起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而且还要搭建平台去发展他们的能力素质, 而历奇教育所具有的功能则与心理资助这种内在诉求紧密联系. 历奇教育强调学员在合作探究中挖掘潜力、解决问题,将思想教育、成长教育与知识更新、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实现有机融合, 这也决定了历奇活动能够成为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重要载体. 历奇教育注重在历奇活动过程中设置问题,鼓励学员通过主动思考,挖掘潜能,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 高校可以鼓励和支持团学组织不定期举办历奇教育培训班,充分发挥历奇教育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育目标贯穿始终. 首先,在历奇活动开始之前,团学组织通过与历奇活动导师商量,在活动中有意地增设更多的问题解决环节. 这些问题解决环节既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拓展训练, 也可以是能力指向性明确的挑战性问题,并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 其次,在历奇活动进行之中,培训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主动承担历奇活动中的各类任务, 这些任务的完成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验. 为更好地通过考验,贫困大学生必须积极进行思考,开发自己的潜能,进而解决问题,这就将贫困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目标的实现内涵在轻松活泼的游戏过程之中. 而且, 这些能力素质的提升是大学生在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产生的结果, 更容易积淀成他们态度体系与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影响将是深远而持久的.
3.3 搭建历奇教育的分享平台,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历奇教育尤其强调合作互动氛围的构建,它既注重学员在历奇活动的过程中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要求,又要求历奇活动后期学员之间心得的分享交流,在分享中生成新的知识. 历奇教育的过程,也是及时总结、提升经验,查找问题,不断反思与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校巧妙地将历奇教育的理念与活动形式引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助以提升教育实效, 其中借鉴和发挥好在分享中生成的历奇教育理念也是重要的部分. 一方面,在历奇活动过程中,高校要通过任务设置等形式为大学生加强互动合作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感受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的重要性,培养起团队的合作精神. 另一方面,在历奇活动结束后,高校也要搭建团队成员心得交流的平台,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分享,能够更好地深化大学生的反思总结,在不知不自觉之中实现成长. 当然,高校搭建历奇教育的分享平台,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主动反思总结,也是推动大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式. 在历奇教育的合作交流中, 贫困大学生通过主动打开自己的心扉,与其他大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也就能够不断地学习和训练自己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逐渐拓宽自己的人际交往圈.
4 小结
历奇教育因其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生动的活动形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对纠正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成为了高校创新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应该重点关注的新视域. 然而,历奇教育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有机契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朝夕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教育主管单位以及高校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真正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黄海峙. 论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资助”[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36-237. [2] 邱红霞. 历奇辅导模式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实践研究[J]. 青年探索,2009,(4):18-21. [3] 杨成. 历奇教育[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4] 李春丽,谭洪文. 历奇教育的精细化管理[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24-2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4553.html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视角辅导员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