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古代文学用典的修辞效果与心理分析

时间:2015-12-20 19:32:25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1. 用典是什么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从刘勰对用典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1. 用典是什么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从刘勰对用典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用典这一修辞格的运用有其硬性的要求。第一,典故的选择要符合作者的所思所想,即要恰当,不能言不由衷。

  第二,要灵活运用推陈出新,这实际上是对作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要让作者从旧事中体悟出自己的感受。第三,不能生搬硬套,要与作品其他内容浑然天成,融会贯通。符合以上三点要求的才算合格的用典,才能起到润色文章,传情达意的目的。

  用现在的白话文表述,用典实质上是一种运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者是古代典籍中的词语说写文章的修辞文本模式,即用典修辞格。然而,古代历史故事和古代典籍真可谓浩如烟海,在如此众多的故事和典籍中如何取舍如何选择才能成为“典”呢?笔者认为有三点因素,第一,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典籍都要有典型性,典型性就是人物或者是事件所具有的某一属性格外突出,引人注意,能够留给人深刻印象。第二,广泛流传性,这是“典”能够成为“典”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的条件,流传性这一因素与作者的知识水平读者的知识水平都有关系。如果“典”不具备流传广这个因素,就会使读者不明就里,不知所云。第三,“典”要使读者产生认同感。“典”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模式化固定化情感倾向性特点,这使得“典”以固定形象留在人们脑海中。

  作者利用“典”固定形象这一特性创作其作品,能够较好的获得读者的认同感。

  用典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在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古代文人之所以乐此不疲的使用这种修辞格,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用典有其鲜明的修辞效果,修辞效果催生了作者对其使用的欲望和频率。

  2. 用典的修辞效果

  用典作为一种惯用的修辞格,用它来润色自己的作品,主要会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用典使文章观点鞭辟入里,使文章抒情有的放矢。从而使读者油然而生对作者观点和情感的认同。第二,用典使文章语言显得委婉曲折,符合中国含蓄内敛的性格。这种欲擒故纵的语言美会久久的萦绕读者心头,反复咀嚼后给人以美感。第三,用典使作品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增加了作品的外形美和丰富内涵。第四,用典充分发挥了汉字的经济性原则,使文章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曲、赋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有的甚至有字数和字音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作者一字当十充分表意,减少语辞的繁累。用典通过压缩信息的方式以适应特定文体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可以说,正是由于用典满足了作者追求的形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的要求,它才会被广泛运用。

  3. 用典的心理基础

  不论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者而言,用典都是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调动人类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文学活动当中才能获得恰切的文学认识。与用典密切相连的心理活动主要有三个。    (1)用典与心理距离。距离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恰当的、合适的距离可以创造出美感。但很难确定恰当合适具体是几丈几米,也没有可供参考的具体数字和公式,况且审美更是因人而异的活动,主观性太强也导致不可能有一致的标准。

  虽然是这样但是也不要泄气,因为生活中我们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美,美总是环绕在我们身边,这种美感的产生可能是距离的不远不近造成的,即我们常说的若即若离。这种美感的产生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英国现代着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 ? 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 年)提出了着名的“心理距离”(psychicaldistance)学说。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是创造与欣赏美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超脱,又要有切身的感受,这就是距离的矛盾。以用典来传情达意,由于表达者在文本意义的表达与接受者的接受之间制造了“距离”,使接受者只能通过对表达者所建构的文本典故进行咀嚼、消化后才能理解其内含,虽然给接受者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接受者一旦通过努力破除困难,就会自然获得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快慰和欣赏其中的美。    (2)用典与联想。当表达者在创作中需要表达某种情感时,往往从以往积累的知识中去搜寻。此时,联想就会展开作用,帮表达者穿针引线。最终,从记忆中的旧知识中找到符合新情感诉求所需的内容,即典故或典籍中的词语,表达者就能顺利完成表达任务。从这一过程来看,用典这种修辞格的运用离不开联想这个心理活动,没有联想就没有用典,同时还需要表达者平时积累知识储备文化内容。    (3)用典与注意强化。当我们阅读古诗文时,不自觉得对用典之处格外关注。这是由于作品中的典故是以数量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蕴,读者的大脑要对此处的内容进行思考而形成的现象。表达者有意或无意的给接受者创造了一个注意其文本内涵的机会,其目的就不言而喻了,自然是为了强化接受者对其文本内容的理解,加深接受者对文本印象。

  现代的读者由于受白话文影响,对于研读古代经典有一定的阅读困难,其中之一的困难就是用典给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那么,了解用典,了解用典的修辞效果和其形成的心理基础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大有裨益的。本文从用典的含义、修辞效果和心理基础三方面加以论述,浅谈了笔者对用典理解和看法,由于能力有限,文中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礼权 . 修辞心理学 [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  [2] 李宏伟 . 汉语修辞学 [M]. 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5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