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报告文学的兴衰与媒介形态演变

时间:2015-12-20 21:34:16 所属分类:新闻 浏览量:

摘要 在媒介形态演变之中,新时期的中国报告文学也就随之从兴盛走向衰落?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报告文学在新世纪的复兴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 媒介形态演变 报告文学 兴衰 从报告文学如何生成的历史角度来看,报告文学的出现与纸质媒介进入大众传播的现代阶

摘要 在媒介形态演变之中,新时期的中国报告文学也就随之从兴盛走向衰落?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报告文学在新世纪的复兴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 媒介形态演变 报告文学 兴衰
  
  从报告文学如何生成的历史角度来看,报告文学的出现与纸质媒介进入大众传播的现代阶段是密不可分的。具体地说,也就是随着纸质媒介在形态演变之中进入其顶峰发展阶段,不仅作为纸质媒介主要构成的报纸进入了多样化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日报与周报、大报与小报等多种系列,而且期刊进入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多种类型——从生活期刊到人文期刊,从科学期刊到商业期刊,从娱乐期刊到体育期刊,为报告文学的文体解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从而使报告文学得以从新闻通讯之中脱颖而出,跨入了人文学科的文学门槛,并且从各个系列的报纸一直扩张到所有类型的期刊之中去,成为具有兼类性质的前卫性文体。
  在这里,既不是要进行报告文学如何从前卫性文体演变为时尚性文体的现实思考,也不是要进行报告文学如何由兴旺转为衰退的历史追溯,而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直至二十一世纪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的兴与衰的思考,从媒介形态演变的视角进行考察,探讨其兴衰成败的缘由。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终结,在思想大解放的拨乱反正中,大量报纸期刊复刊与创刊;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的现实,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如一石惊天,激发了报告文学热在神州大地上的井喷,在跨越了新闻与文学的传播门类边界的同时,更是跨入了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的传播领域,不仅以报纸、期刊、作品集的方式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阅读,而且更通过广播乃至电视对社会大众进行及时播送。就这样,报告文学在一时洛阳纸贵之中,成为纸质媒介进行社会传播的文体宠儿,进入了报告文学极度繁荣的兴盛期。
  不可否认的是,报告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能够巩固文体宠儿的传播地位,事实上也是与电子媒介在有意或无意之中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的。然而,问题在于,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对报告文学的传播跟风,不过表明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它们尚处于电子媒介在形态演变之中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电子媒介的形态演变在中国开始进入卫星传输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电视频道的增多与电视栏目的增加,电视专题片突破了从新闻到文学的兼类文体限制,直接挑战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宠儿的社会传播地位,使报告文学从兴旺转向衰退,出现了盛极而衰的,现象。这是不是意味着报告文学由于失去纸质媒介的传播优势而不得不进入了文体更替的衰退时期呢?
  从表面上看,随着纸质媒介向着电子媒介进行形态演变,电视在中国强势崛起,在挤压着报纸期刊的传播范同的同时,竭力扩张其传播空间,并且以其传播优势取得越来越、大的社会传播影响,因而呈现出取报纸期刊而代之的传播趋势,并且这一趋势似乎表现出某种革命性——“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之中,对此再也不能有任何怀疑了。这是一场全球规模的革命,而且,它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展。这场革命的种子早在工业时代开始时的200多年以前就被播种上了,但是,直到20世纪的最末两个十年,它们才开始生根并且扩散到全世界。一我在这里所说的革命就是数字式革命。数字式语言(即计算机的数字语言)是这场革命的中坚力量和变革的主要催化剂,正是它们带来了这次重大转变,我称之为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这就是说,网络的出现证明了电子媒介在形态演变中的现实高度,而电视并非是这一数字化革命的中间力量,尽管电视的传播功能超过了同属电子媒介的广播,而仍然难以与网络的传播功能相提并论,直至难以望其项背。
  如果说,电视的出现导致了报告文学的由盛而衰,那么,网络的出现能否促使报告文学重振旗鼓呢?这不仅需要从媒介形态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文本构成特征来看,同时也需要从媒介形态变化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传播接受特征来看。
  首先,从媒介形态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文本构成特征的变化来看,表现在三个方面——真实性、时间性、形象性。
  第一个方面是文本构成的真实性特征。无论是在报纸期刊上传播的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还是电视上传播的电视专题片,都具备基于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三者之间共同的基本特征。尽管报告文学较之新闻通讯,在文本构成中出现了一定的文学因素,但是,报告文学在新闻文学化的过程之中,坚守事实的真实性这一根本,在拒绝虚构的同时也避免了虚构所带来的所谓艺术的真实性这一后果。报告文学在新闻文学化之中成为非虚构的文本,从而得以与其他文体的文学文本相区分。电视专题片在文体突破之中的文本构成与报告文学具有高度相似性,因而使其能够与其他电视文体的文本区别开来。这就表明,印使是报告文学能够上网传播,甚至能够在网上书写,基于事实的真实性这一文本构成的真实性特征也同样是最基本的。
第二个方面是文本构成的时间性特征。在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之间,时同性这一文本构成特征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新闻通讯的时间性特征只能表现为当下时间的现实性,而报告文学的时间性既可以表现为当下时间的现实性,也可以表现为过去时间的历史性,较之报告文学,新闻通讯在坚持现实性这一时间维度的同时,大都缺失了历史性这一时间维度,这就使得新闻通讯的文体书写具有单向性;而报告文学的现实性与历史性维度,使其文体书写具有双向性,从而出现了文体书写之问的巨大差异。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报告文学这一兼类文体为何会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电视专题片而言,无疑与报告文学同样具有着文体书写的双向性。不过,对于网上书写的报告文学来说,由于是在传播之中进行书写,其时间维度有可能会指向未来,呈现出文体书写的三向性。
  第三个方面是文本构成的形象性特征。无论是与报告文学相比较,还是与电视专题片相比较,新闻通讯的形象性特征是最不显眼的,通常体现在其标题及行文的明白晓畅上,这也是报告文学之所以能够热起来,成为文体宠儿的一个重要原因。报告文学的形象性特征正是以新闻文学化的方式来凸显的,虽然不能进行虚构,却能够以文学的技巧与文学的语言来强化文体书写的形象性,优化其传播效果。电视专题片的形象性特征,由于运用了以画面为主,辅以声音与语言的三种符号,能够以多种的电视手段与多样的符号整合来实现其形象性特征的最大化体现,取得被动接受的最佳传播效果。不过,一旦网络得以成为报告文学的传播主阵地,通过链接成为超级文本,语言、声音、画面并驾齐驱,其主动接受的传播效果将远远超过电视专题片的被动接受。
  其次,从媒介形态变化演变之中不同文体的传播接受特征来看,同样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性、消费性、市场性。
  第一个方面是传播接受的生产性特征。无论是新闻通讯,还是报告文学,都是以个人书写的方式完成的,其生产性特征表现为个体化生产。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新闻通讯较之报告文学,由于篇幅受限而个人书写的时间短,文本机器复制的数量大再加上广告的收入,故而其个人生产成本是大大低于报告文学的。所以,只有当报告文学热形成之后,报告文学的个体化生产成本才会有所下降,而报告文学的生产才有机会走上繁荣之路。相对于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的个体化生产,电视专题片的生产性特征表现为群体化生产,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尽管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人员有主次之分。因此,电视专题片的生产成本远远超过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只有借助电视这一媒介的传播优势,才能够降低电视专题片的生产成本,所以,电视专题片的群体化生产成本是最高的。网络报告文学的生产性特征,仍然是个人书写的个体化生产。不过,上网报告文学是利用网络进行第二次传播以扩大传播效果,其生产成本仅仅发生在第一次传播,之中;如果出现网上报告文学的个人书写,虽然是第一次传播,其生产成本则将由相关网站依据其点击率来予以体现。
  第二个方面是传播接受的消费性特征。较之新闻通讯的接受者,报告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基本条件是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具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因为报告文学的消费是从精神到物质的全面性的商品消费。这样的消费门槛,也就促使新闻通讯的接受者在人数上大大超过报告文学的接受者,在降低消费的个人成本的同时也就降低了生产的个人成本。所以,报告文学接受者这一消费群体的多与少,实际上直接决定着报告文学的盛与衰。正是因为电视专题片以其被动接受的传播优势促使报告文学的消费群体不断缩小,即便是报告文学通过“人物报告文学”转向“问题报告文学”这样的学术化转型,也难以挽回其盛极而衰的颓势。这就在于,电视专题片在发挥其被动接受的传播优势的同时,通过插播广告而双管齐下,从而大大降低了消费成本而赢得了人数众多接受者的亲睐。不过,无论是从消费群体来看,还是从消费成本来看,如果网络报告文学一旦出现,凭借其主动接受优势将会使消费成本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个人精神消费成本的上升,而个人物质消费成本的下降,从而有可能促使报告文学的接受者得以再度扩张。
  第三个方面是传播接受的市场性特征。在纸质媒介之中,新闻通讯的刊载以报纸为主,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消费成本,都是较低的;而报告文学的刊载以期刊为主,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消费成本都是较高的。更为重要的是,报纸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期刊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随着报告文学热的消褪,报告文学基本上发表在文学期刊上。其市场份额更是小得可怜。在这样的状况下,报告文学为了摆脱市场狭小的困境,通常会采取报告文学广告化的形式来脱困。然而,类似“软广告”的报告文学的出现,反而加快了报告文学在市场中的消失,从而导致其市场份额趋于零。报告文学在传播接受上表现出来的市场性之衰弱,其实不过是其在媒介形态演变之中不能适应市场而开始走向衰落的折射而已。电视专题片以其独具的电视传播接受优势,在不断侵蚀纸质媒介的报纸与期刊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也面临着同属电子媒介的网络在市场份额争夺中的对抗,而网络的生产成本与消费成本的双低,无疑也就为网络报告文学的市场性由弱转强提供了某种现实可能性。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报告文学由盛而衰的过程已经三十多年了,这同时也是中国从纸质媒介向着电子媒介形态演变的三十多年,报告文学从文本构成到传播接受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性局限,在电子媒介形态进人网络发展的革命性阶段之后,当网络报告文学一旦出现,极有可能在消除报告文学的这些局限的同时,去把握住报告文学在新世纪复兴的可能契机,从而走出报告文学在媒介形态演变中盛极而衰的怪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w/2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