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13 10:54:07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这篇影视论文发表了中国影视作品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应用,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空虚,亟需具有精神内涵的作品来汲取养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与信息化数字处理技术相结合, 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影视艺术中, 将使影视艺术更加丰盈。 关键词:传统
这篇影视论文发表了中国影视作品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应用,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空虚,亟需具有精神内涵的作品来汲取养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与信息化数字处理技术相结合, 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影视艺术中, 将使影视艺术更加丰盈。
关键词:传统文化论文投稿,影视论文发表
毕竟在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潮中,传统硬性植入的说教方式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抵触心理,达不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如果能够强调时代语境,创新表达方式,贴合当下生活,将传统文化元素毫无痕迹的注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还可以助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性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其涉及范围极广,因此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内涵解释都存在着争论。本文所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性,指的是“从远古开始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譬如文化、道德、制度等。[2]这种习惯力量发挥着无形的控制作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继承性。因为传统文化范围极广,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所以在研究其传承与创新时,我们倾向于选取浩瀚的文化中的某一元素,以点带面。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工具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认识与情感,力求唤起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历代文学创作贡献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电影在起步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从文学宝库汲取了丰富的创作养分,甚至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即电影文学,而原本就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焕发了新的活力,借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手段被大众更加认可并熟知,故电影与文学彼此依靠、共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与电视剧作品至今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电影也历经百年沉浮,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电视剧飞速发展,各种题材的作品涌现,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的影视作品,几乎全是根据已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3]
二、影视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去粗取精,展现时代性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撑,文学作为反映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改编为影视作品过程中要关注其时代性,从小处着手,去粗取精。说到时代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原著作者是香港小说家李碧华,影片围绕着段小楼和程蝶衣两位京剧伶人近50年的悲欢离合,用熟练的电影语言细腻剖析了人性,极富时代特色,展现了对特定时代小人物的生存环境及传统文化的思考[4],影片不乏对人性的拷问、对社会状态的反思,是中国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
另外,《霸王别姬》之所以经典,除了演员们对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恰到好处的选材,还有即是电影以京剧艺术为载体讲述悲欢离合,影片中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歌功颂德,而观众在观影之后,除了感慨剧情外,还领略了一把京剧艺术的魅力。影片以中国国粹京剧艺术为核心,选取了京剧唱腔中的经典片段《霸王别姬》,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如此融入以京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影片的文化意蕴更加浓烈,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革故鼎新,提升内涵底蕴
如果没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支撑,再贴合实际、再新颖的表达也成就不了经典,五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经历大浪淘沙筛选出来的一定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字,这些文字中凝结的传统文化要素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是能够烙上中国印记的外在文化形象,也最容易引发大众的心理共鸣。毛卫宁导演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原著作者路遥,讲述了贫苦出身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在艰难困苦中挣扎,面对各种压力、困难和挑战时,相互扶持,各自承受,虽历尽苦难,依旧秉承本心,坚守最初梦想,执着追求美好的爱情。《平凡的世界》为观众展现的不只是原汁原味的陕北文化,更展现着其深处潜藏着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儒家思想。
这种对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灌输是通过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来塑造的,不仅提升了影视作品的文化底蕴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亦是一次传承。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由柯蓝散文《深谷回声》改编,影片中的大片黄土地不仅是故事情节铺陈需要,中华儿女素有炎黄子孙的称号,黄土地更寄托了国人的特殊情感。因此说革故鼎新,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元素、文化象征可以使影视作品增加文化底蕴与内涵。
(三)与时俱进,激发观众兴趣
某些文学作品因其独有的时代性而不容易被人理解,如果创制者能够结合当下社会实际,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则既可以激发观众兴趣,又容易引发共鸣。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归来》改编自著名作家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相对于原著,张艺谋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小说中68年里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情节,缩减到影片中的5年,蔡贻象在《“张艺谋电影”对文学资源的创意性运用》中认为张艺谋这是语境改编,电影取名《归来》虽然淡化了个人与时代背景,但通过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情感,反思当下。[5]即便没有正面刻画历史,但观众还是能窥见历史,还是能领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责任与担当。当前电影的受众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在现实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如果还是一味地着力还原,那么将无法引发年轻受众的共鸣。2016年火热上映的《大鱼海棠》主要人物选材于《庄子•逍遥游》,而其他一百多个角色则是来源于中国古典神话传说和志怪古籍,如《山海经》《搜神记》等。
《大鱼海棠》凸显了我国在动画电影方面取得的不俗成就,并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这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的启示:有艺术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影片才是大众真正喜欢的,而中国的历史文化涵养了厚重的底蕴与内涵,把它们合理利用并辅之以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创作出来的电影,不仅可以获得大众喜爱,还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大鱼海棠》称得上是原创动画的用心尝试和良心之作,其美观与精良程度都让观众眼前一亮。
影片在外在形式与内在思想上都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外在形式上,福建土楼无论从规模上还是造型上都是客家文化的生动反映;在角色设定上,影片没有对传统文化生搬硬套,而是在情节、主题等多方面进行结合,整个故事架构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与神话故事,皆是历经岁月变迁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电影中的主人公有着典型东方的审美,而灵婆的形象则是借鉴了面具文化。《大鱼海棠》除了在角色设定和叙事背景上体现传统文化,在主题思想表达上也充满中国味道,女主人公敢于冲破权威、面对自我真实内心;而电影中的对联匾额亦取材传统文化,反映佛教文化的“是色是空,莲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灭,香台慧炬启三明。”;灵婆大殿上的牌匾是“天行有常”,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影片中处处显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观众在观影时非但没有违和感,反而觉得制作精良,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表达。
三、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对改编影视作品的意义
(一)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才能对其实质进行把握,才能进一步的传承传统文化。这就要求创制者在改编文学作品过程中,要聚焦于作品创作的时代,分析当时社会语境下所聚焦的文化,然后与当今时代结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以传承宝贵的文化财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丰富多元,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愈加精细,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人的个性被压抑,面对这一社会问题,部分影视作品将镜头转向天然无污染、保持原始风情的村落,创新利用传统文化来吸引更多人回归自我,找寻个性。电影《红高粱》、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是这一类作品。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和谐统一,所以有“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
这种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融入到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去,“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是君子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电视剧《大染坊》《乔家大院》中的主人公都是商人,但都正直、坚毅,义利兼顾,心怀“经商济世”的伟大理想,将个人荣辱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相融合,把“五常”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标准,这些主人公将中华民族铮铮不屈的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潜移默化地激发大众强烈的爱国热情。总而言之,影视作品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传统文化是影视作品的精神支持与文化依托——两者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创新传统文化赋予影视作品“精气神”
中国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孕育出来的,影视作品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传播途径,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有效介入也为影视作品增加了文化底蕴,使影视作品更加富有“精气神”。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文化领域“强势文化”的全球“霸权”,导致了“弱势文化”的边缘化,外来的影视作品让时下的年轻人容易忽视了本土文化、遗忘了传统文化。[6]国家的根与魂被漠视,长此以往危害不容小觑。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并被相继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比如《盗墓笔记》《琅琊榜》《老九门》等。从这些热播的电影电视剧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像《琅琊榜》这种体现忠义、信念等主流价值观、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收视率与口碑双丰收,原著中有许多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描写,电视剧则保留了这些细节,从而侧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琅琊榜》中霓凰得知梅长苏的真实身份后,两人见面行礼时,她不再抱拳还是致以万福,用礼仪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恰到好处的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
结语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过程中要保留底蕴,理应体现时代追求,弘扬主流价值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之中,要注重融合的方式方法,如果改编中的融合仅仅局限于肤浅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实质层面,则不能体现出东方神韵,而如何将延续千年的儒家文化要义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主题情节故事中,才是深层次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核心价值观。改编影视作品想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保持自我特色,毕竟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立性和本土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华传统文化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笔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创新应用于影视作品中能够提升影视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内涵的挖掘,培养本民族特色和个性,从传统文化自身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一定要讲求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将它们合理融入当代影视作品中会有画龙点睛的功效,《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有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影视工作者也应有这样的专注与信念,只有这样,影视行业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2]刘智勇.电影文化批评的符号学方法运用[J].丝绸之路,2012.
[3]吴斯佳.与经典共舞还是游走于经典之外——论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学改编策略[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12).
[4][5]蔡贻象.“张艺谋电影”对文学资源的创意性运用[J].浙江创美学院学报,2017
[6]杨蔚,李冰洁.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5.
作者:任梦池 张建军
推荐阅读:影视技术主要有电视剧制作、电影放映,视频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以及工作经验交流、技术革新改造、设备维修维护等多方面内容。读者对象为影视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及各类专业人士、影视爱好者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3835.html
下一篇:历史资源保护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