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17 11:30:55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这篇历史文化论文发表了历史资源保护的规划,如何处理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并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目前万泉地区在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分析了国内外大量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例,针对万泉地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方法和内容。 关键词:
这篇历史文化论文发表了历史资源保护的规划,如何处理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并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目前万泉地区在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分析了国内外大量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例,针对万泉地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方法和内容。
关键词:历史文化论文,万泉;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
引言
万泉片区指万泉公园周边地区,面积3.7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历史上“盛京城”由大东边门到大南边门之间的区域。该地区是盛京城历史城区内文化资源最丰富、历史遗存最多、空间特色最鲜明、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区域,是沈阳历史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城市级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备受关注的文庙、魁星楼、堂子巷、慈恩寺都位于万泉片区内。为了进一步挖掘万泉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唤醒历史记忆,增强区域功能,急需对该地区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
1历史挖掘,价值研判
广泛收集历史资源,认知万泉片区多层次历史文化脉络,掌握街区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层积淀特色;对街区历史资源进行有效梳理和分类,对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多维度研判。万泉片区的发展建设可追溯至清初期,历史演变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1625年—1911年)盛京城关厢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始于堂子庙的建设,建设了文庙、魁星楼,出现了沈阳最早的大型公园万泉园。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医疗、休闲片区,政府官员府邸建设于此。现代时期(1949年后至今)城市居住片区,建设市级动物园,后演变为城市级休闲公园。历史价值:万泉片区是沈阳历史上最早的以大型公园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区。万泉片区的建设可追溯至努尔哈赤的时代,万泉公园是沈阳市最早的公园之一。随着地区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万泉公园从最初的城郊菜园,逐渐发展成盛京城的大型公共游园,“万泉垂钓”、“万泉莲舟”成为盛京城的标志景观之一。
以魁星楼、农神庙、青云寺、盛京施医院、医科大学等众多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等设施也围绕着公园而建设,形成了以万泉公园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区。艺术价值:万泉片区的历史风貌是自然景观和建筑艺术交融的结晶。万泉河和万泉公园是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景观文化遗存,也是地区历史文化的核心。以历史上的魁星楼、吴俊升公馆、赵尔巽公馆、奉天医科大学、同泽男中、万泉水塔等为代表的历史遗存均以万泉公园的自然景观为依托。片区内的历史建筑包括了含有汉、满、蒙、藏各族艺术风格的传统建筑和体现欧式折衷主义风格民国时期建筑。多元的建筑艺术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交融,形成了万泉片区独特的历史风貌。
2广泛借鉴、精准定位
充分借鉴、总结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经验。规划以区域历史价值及现状发展条件为基础,以“依托运河水系、秉承历史文脉、完善旅游功能、提升区域活力”为方向,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展示地和现代生态休闲区的规划定位。并从资源、文化、空间、功能、交通方面提出五大发展策略。依据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从资源、文化、空间、功能、交通等方面,制定区域的发展策略。资源利用策略,多途径遗产保护与更新。文化传承策略,深层次文化挖掘与传承。空间优化策略,高品质空间重塑与提升。功能提升策略,优组合功能完善与植入。交通一体策略全方面交通优化与改善。
3分类保护、文化传承
依托万泉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底蕴,以现存历史遗产、景观要素等资源为本底,采用保护、修缮、复建、再现、传承等保护手法,构建“多极联应、特色发展、区域共赢”的文化格局。根据历史资源类型的不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包括:提出历史关墙景观意向的设计指引;制定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的分类、分级保护措施;采用历史地图比对,明确消失的历史文化遗产;再现文庙、魁星楼、万泉垂钓、柳塘避暑、星阁晴霞等重要历史景观;传承休闲、儒学、佛教、民俗等核心文化内涵,展现历史活动事件,体现人文要素传承;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措施。
4重塑格局、提升活力
多角度、多层次制定发展策略,划定历史文化、生态休闲双核心的发展结构;优化用地布局,置换功能业态,提升片区功能;针对发展特征划分特色片区,制定风貌建设引导;从道路体系、公交体系、慢行交通等方面解决片区交通问题;以历史资源为基础,制定近、中、远期旅游策划。在微观层面,规划以提升文化体验功能,增强地区活力,扩大区域综合效益为原则,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重点打造6大重点项目,包括:历史关墙再现、文庙节点、魁星楼节点、慈恩寺节点、堂子巷节点。
5技术探索、规划特色
①规划将盛京城的保护内容由历史街区扩展到历史城区。规划充分依据盛京城“城方廓圆,四塔相护”的“坛城”形制,重点保护了城区内的传统格局、空间轴线、河湖水系、视线通廊,堂子街、慈恩寺等历史风貌区,城墙和边墙遗址等体现传统格局的文物古迹。首次将关墙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源进行保护与展示。
②运用“城市历史景观”(HUL)新方法、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评估街区价值,构建以价值为主线的文化遗产网络。规划将各类遗存、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到城区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解读遗存与街区相关背景的联系,文化与空间的耦合关系等,评估盛京城的核心价值,强调文化遗产的网络化,构筑起一系列价值主线的文化遗产网络。
③采用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保护,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的模式。规划将保护作为基础与核心,通过功能完善、环境整治、文化主题打造等手段,充分提升历史资源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从而带动经济价值的提升,以旅游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为历史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④通过同步编制的城市设计互动反馈的新模式,搭建平台协调各方的核心关切,强化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规划以整体城市设计为平台,多层面规划相结合,保护规划确定纲领,城市设计进行协调。解决过去保护规划实施性不强的局限性,将法定的保护规划要求通过城市设计落实到空间中,并进行统筹协调,详细设计对保护规划中的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保护规划实施工作的可操作性,保障保护规划的落地实施,业满足了街区的活化利用及未来的发展需求。
6结语
形成共识,推动了盛京城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规划与政府、专家、公众进行了广泛沟通,加强了万泉地区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同,凝聚了高度的社会共识,为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确思路,指导了一批相关规划设计的编制。规划指导了包括文庙地区规划设计、魁星楼地区规划设计、唐子巷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以及环城水系南运河段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设计的编制。推动实施,抢救并修缮了一批历史文化遗产。一大批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缮,相应的环境治理和功能疏解等工作也相继开始,树立了地区新的城市形象,不断地推动了保护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吴永芝.城市历史地段文化环境的传承与创新———以南京明故宫历史地段为例.2009(09).
[2]夏晓明.苏州平江街区保护中文化保护的思考,2009(05)
作者:霍焱 单位: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推荐阅读:《中国历史前沿》涉及领域包括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及其他相关学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3861.html
上一篇:中国影视作品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