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3 10:29:59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摘 要】非遗的传承是以人为核心、以技艺传承为手段、以作品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宜宾面塑是宜宾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但面塑工艺的传承之路格外艰难,因此要重视宜宾面塑的保护和传承,首先应加强对对传承人的保护,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传承,并通过
【摘 要】非遗的传承是以人为核心、以技艺传承为手段、以作品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宜宾面塑是宜宾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但面塑工艺的传承之路格外艰难,因此要重视宜宾面塑的保护和传承,首先应加强对对传承人的保护,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传承,并通过 “非遗进校园”拓展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而且,传承也离不开创新,也可以从题材、造型、工艺,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探讨宜宾面塑的创新问题。
【关键词】宜宾面塑 非遗 保护传承 创新
一、宜宾面塑的特色及其传承现状
( 一) 宜宾面塑的艺术特色
宜宾面塑是一种观赏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主要靠师徒相传,历时已近百年,至今传至四代, 2007 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国时期宜宾人李绍武到成都拜 “面人雷”雷光宗为师。雷光宗是晚清至民国成都著名的面塑艺人,其作品具有四川地域特色。李绍武学成之后回到宜宾从事面塑艺术为生。李绍武的儿子李烈光 7 岁就跟随父亲学习面塑。新中国成立后,李烈光独自走遍大江南北,结识许多面塑艺人,并博采各家之长,终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宜宾面塑。如今,赖维君作为李烈光的徒弟,成为宜宾面塑艺术的第四代传承人。[1]宜宾面塑经历了百年的历史,艺术传承兼收并蓄,成为独树一帜的 “天府奇葩”: 首先,在制作上,宜宾面塑用材考究,因其独特 “烫面”和 “彩面”技法是宜宾面塑的重要特色,保证面塑颜色鲜艳,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并可长期保存。同时,也解决了南、北方不同气候对面塑制作的难题; 第二,在造型上,宜宾面塑既有夸张简练的写意风格,如李烈光的代表作 《老茶馆》,又有逼真写实的风格,如赖维君的 《三国人物》、《蔬果》等。宜宾面塑既传承了巴蜀传统面塑特色,又吸收了南北面塑艺术的造型特色; 第三,宜宾面塑的题材丰富,内容主要反映川南民间民俗文化,不仅有各种人物题材,在果蔬虫草等方面也很独特,并根据不同的题材对象而揉合成所需色彩,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 二) 宜宾面塑的传承现状
尽管宜宾面塑是宜宾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但面塑工艺的传承之路格外艰难。李烈光曾这样感叹: “面塑是一门苦工,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长期勤学苦练,现在很多人都吃不得这个苦。”李烈光收徒有三个条件: 固定收入、学过美术、为人踏实。[2]从李烈光收徒的 3 个条件可以看出宜宾面塑传承现状是比较艰难的:
第一,纯手工制作,市场需求少。市场经济时代,尽管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意义和结果上不可能等同,但经济效益对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宜宾面塑作为一种审美性较强的工艺品,不像年画、染织等传统工艺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也不能批量化生产,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时代变化,现在各种新奇的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传统手工艺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艰难,即使还有少量消费者收藏,市场需求也非常有限。所以李烈光希望徒弟得有固定收入,不担心生计问题,否则难以坚持传承这门手艺。
第二,工艺性很强,专业要求高。作为一种审美性较强的工艺品,具有较高的制作技艺、审美特色和文化内涵,所以只能靠艺人纯手工制作。因此,不但要求学徒要有踏实的工作态度和高度敬业精神,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化修养,因此他希望专业方面是美术本科的基础,并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
第三,师傅带徒弟,传承面狭窄。宜宾面塑是一种审美性较强的工艺品,其艺术创造非同其它手艺,主要靠师父带徒弟的传承模式,以 “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而且没有长时期的学习实践是很难掌握的。俗话说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修行靠实践,有悟性,还得专一,耐得住寂寞。因此能够坚持长期从事这门手艺的徒弟很少,而且一般人也只能学到皮毛,不能创新,更难成大器。
二、宜宾面塑的保护与传承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了有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不断出台各项资助和扶持政策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了非遗保护和管理机构等。近年来,在政府、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的理念与实践及其影响不断深入人心。宜宾面塑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 一) 对传承人的保护
非遗传承人是我国 民 间 传 统 文 化 的 “活 化石”,人是非遗文化的主体,所以传承人的消失无疑是非遗最大的损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是要对传承人进行保护,鼓励他们培养继承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宜宾面塑传承人具有精湛的技巧和审美鉴赏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造力。“他们存在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其作品延续了本土信仰体系精髓,还赋予了面塑这种缘自传统习俗的事物能够用来阐释时代精神和文化新意的现代魅力。”[3] 因此,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政策扶持、传承人自身努力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共同来实现对传承人的保护,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管理和引导,可以实行三条途径:
第一,对传承人的传习活动进行专项经费资助,如每月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使传承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2016 年文化部办公厅下发 《关于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支持力度落实好传习补助经费的通知》 ( 办非遗函 〔2016〕 202 号) ,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补助标准翻了一番,从每人每年 1 万元提高至 2 万元。各省市也省市也积极响应,相应提升了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经费补助标准。
第二,对传承人的工作场所进行政策扶持,如建立面塑工作室或陈列馆,或博物馆的某一场地。面塑艺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场所,可以举办培训班或传习所,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便于艺术创作和对外交流,建立一个良好的传承氛围。第三,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通过鼓励传承人积极参展参赛或者表演等多种形式,并对获得成绩进行相应的考评或奖励,刺激传承人对面塑工艺的研究和创新,有利于培养人才。
( 二) 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
除了对宜宾面塑传承人的保护之外,还有要重视对面塑工艺和文化的传承。宜宾面塑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承载物,“保存了宜宾乃至四川各时代与阶段民间艺人的文化观念、哲学观念及对美学的认识等人文信息。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宜宾本土文化的对外交流的积极作用,是宜宾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传承和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像数字技术、三维虚拟技术等实现多种保护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活泼以及全视角、多方位再现面塑的工艺制作与历史文化的优势。例如 VR 技术可以让人身临其境体验非遗项目,AR 技术可将非遗展品立体地呈现在手机上。毋庸置疑,秉承 “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宜宾面塑应基于新技术,加强数字化信息采集、储存和整理,再复制成可再生、可共享的数字形态,为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工艺传承等留下宝贵资料,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 记录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遗传承延续的决定性的因素,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他们培养继承人,只有他们努力把自己的技艺传承给后人,非遗才能生生不息地发展。因此,在对宜宾面塑开展保护工作时就应优先开展抢救性保护,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面塑艺人讲述面塑历史、作品特色、制作过程乃至传承人的生活等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记录和整理,对他们的工艺制作流程、代表作品以及重要展示活动进行录像记录和整理。
2. 建立数据库
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主要针对原始图像、影像素材的优化、压缩等,并进行分类管理与信息储存,以达到信息数据的标准化。首先,重点是对宜宾面塑传承人的作品进行分类记录,可按制作的题材进行分类整理,如可分为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植物造型等; 也可在同一题材中按内容细分,如人物类型中分为历史人物、戏剧人物、民俗活动等; 或者人物造型又可按性别、长相、衣着和装饰特征进行分类等。另 外,为了创作的需要,还可以建立素材资源库,如川南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其它地区的面塑艺术相关图像资源等等,形成丰富的数据资料。
3. 建立数字媒体推广平台
宜宾面塑传统的传播平台仅仅是街头摊点、博物馆或个人工作室,传播方式都是现场制作、展示和销售,主要利用节日民俗展演,如节庆、庙会和非遗节等民俗活动节日进行展示传播。这种传播模式特点是受时空限制,传播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对宜宾面塑传统工艺与数字化技术结合,利用网站、微信、博客等新媒体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以进行全面推广。例如建立宜宾面塑网站,以数字媒体传承和传播宜宾面塑工艺和历史文化。网站的栏目可以设置传承人专栏、历史传承、造型特征、制作工艺、民俗文化、展示交流等板块,全面解析宜宾面塑艺术的工艺特色和文化内涵。与传统传播模式相比,数字媒体的传播更具灵活性、广泛性和时效性,有利于市场交流以及品牌传播。
( 三) 非遗进校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强调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这种背景之下, “非遗进校园”成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改进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 “非遗进校园”让学生 “零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也是打破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单一传承模式,有力推进非遗工艺传承和非遗文化传承。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成为四川省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一种思路和实践,主要有有校园展演、非遗进课堂模式,宜宾面塑也正在探索 “非遗进校园”的保护和传承模式。
1. 中小学的体验性传承少年儿童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德育和美育培养的重要时期。为此,宜宾市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孩子们在美术课、专业社团活动中,通过鉴赏、体验和创作等实践活动,了解和热爱面塑艺术,感受宜宾的长江文化、酒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让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增强了非遗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让非遗可持续性传承具有长效性。[5]目前,宜宾市旧州小学、建国实验小学、钟灵街小学等将宜宾面塑引进课堂,或成立了面塑工作坊,请来李烈光、赖维君作为指导老师,带动美术老师一起传承面塑工艺,还编撰了教学校本教材,把面塑打造成学校美育教学的特色。
2. 高校的创造性传承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已经成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而是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应用的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非遗进校园”就是高校推进美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宜宾面塑进高校主要知识渗入课堂和活动展演的形式被大学生创造性地传承。非遗进高校可以探索 “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通过各种创意设计或创新创业项目结合,以理论研究与实训实践的形式相结合,探索非遗创造性传承的新途径。高校旅游管理、美术与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生在旅游产品策划、会展设计、文创项目策划、旅游纪念品设计等课程中可以立足地域传统文化,把非遗知识渗入到实践应用中。例如,文创项目都是以传统文化为灵魂、以审美为基础、以创意为手段,形成各种 “文化+”的模式,探索宜宾面塑与现代旅游业的融合。又如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学生也可以在宜宾面塑的造型、工艺和视觉传达等方面做一些创造性探索。虽然这种传承方式比起传统模式有些 “异化”,但毫无疑问这是新时代传承面塑文化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三、宜宾面塑的创新路径探讨
创新是社会与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创新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传统工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传统工艺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但重视传承绝不是固持不变!墨守成规,传承也离不开创新。习近平同志多处强调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在文化转型和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工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其传承模式应与时俱进,探求传统与现代的融汇,使它被现代人们认同和接受。从宜宾面塑的工艺技术发展历史看, “兼收并蓄”是其重要的一个特点,其制作技术、造型特色等都汲取了雕塑、年画和其它地区面塑的精华才成为如今的 “天府奇葩”。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题材、造型、工艺,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探讨宜宾面塑的创新问题。
第一,在题材内容方面,宜宾面塑的题材涉猎广泛,涵盖人物,蔬果,鸟兽、昆虫等,但是还是可以在题材方面进行拓展创新。就人物题材而言,宜宾面塑传统题材如戏曲人物如 《三国演义》 《水浒传》,神话人物如 《西游记》以及寿星、财神、仙女等,这些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愿望,成为各个阶层都喜欢的审美对象。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审美的多元化,可以突破传统的吉祥喜庆题材,增加现实人物的题材,创作反映宜宾红色革命、宜宾全民抗战等具有悲剧性、纪念性的题材和内容。面塑创作要挖掘本土题材,如反映川南民间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题材。同时也要突破传统题材的限制,关注现代青少年喜欢的动漫题材; 关注影视、体育的国际明星等外来题材,或者面塑肖像写真等,为宜宾面塑注入时尚性元素。
第二,在造型工艺方面,宜宾面塑过去主要以写意性造型样式,所塑的形象简练而概括,具有稚拙而率真的审美特色。第四代传承人赖维君系美术科班出身,具有比较扎实的写实功底,制作物象讲究和谐比例和结构的准确,作品具有逼真的写实特色。由此可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面塑完全可以借鉴中外雕塑艺术,在造型、色彩和肌理等方面探索艺术语言创新,以及运用借用、装饰、解构、重组等各种艺术手法,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探索不同的表现形式。还有,还得考虑成品的包装形式,如真空包装或者玻璃罩之类的礼盒设计,便于消费者携带或互联网销售,同时也是宜宾面塑整体形象传播的重要形式。
第三,在 制 作 工 艺 方 面,制 作 “烫 面” 和 “彩面”是宜宾面塑的特色,在原材料的选择和制作上特别讲究。当面对新的题材内容,可以根据对象的特性在材料制作时可以考虑色彩、肌理和味道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以面粉为主并混入添加剂制成复合材料。比如时尚题材与香味结合、根据题材丰富色相、根据对象制作特殊的肌理效果等等。李烈光 《老茶馆》系列作品中主要道具的造型,不仅运用了糯米粉、面粉等主要原料,还巧妙地结合了竹、木等材料进行造型。[6]同时,制作技术也可以借鉴泥塑、陶艺、藏族酥油花等其它相关民间传统工艺。例如第四代传承人赖维君曾尝试面塑技艺与西式蛋糕的翻糖工艺相结合,制作出很薄很结实的 “面皮”。
第四,在传播媒介方面,笔者前面谈到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宜宾面塑,应依托建立 “互联网+宜宾面塑”数字化推广平台,利用网站、微信、博客等新媒体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以进行全面宣传,以数字媒体传承和传播宜宾面塑工艺和历史文化,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共享和交流有效的途径。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提出了从 “作为材料的民俗”向 “作为交流的民俗”转变的观点,他将民俗 “表演”视为 “一种交流的现象”。[7]事实上,面塑工艺的制作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 “表演”性质,但是这受到一定时间和场地的限制。现代网络新媒体及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民众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这种交流工具催生的商业模式逐渐影响或改变了非遗的传承形式,并形成了传统工艺与文博、旅游、文化传媒等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以工艺传承兼顾市场效益的主流模式。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宜宾面塑既可以借助传统的平面媒介和广播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以 “互联网+宜宾面塑”进行网络宣传和交流。除了建立网站,还可以开设网店,销售面塑工艺品以及研发的材料和工具,从线上和线下提高宜宾面塑艺术的认知度。有学者指出: “面塑作为商品,来自外部市场的力量在其传承发展中起到了推动力的作用。而这市场的背后即是大众审美眼光,是其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面塑工艺品的发展。”
四、结语
2015 年,文化和旅游部提出 “在提高中保护” “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宜宾面塑在申遗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社会人士与传承人积极地参与,有效地保护了这一文化资源。特别是宜宾市翠屏区文化馆馆长赖维君不遗余力投身到抢救保护工作中,他参与制定《宜宾面塑保护计划》,整理出版了 《李烈光面塑作品画册》,并录制宜宾面塑视频如 《天府美术奇葩宜宾面塑》 《指尖上的传承———宜宾面塑传承人赖维君》等。如今,宜宾面塑传承人积极参与公益讲座、非遗进校园、各种节庆和非遗节日的展演等活动,使面塑文化努力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责任编辑: 何金苗】
参考文献:
[1]赖维君. 宜宾面塑的传承与保护现状[A]. 绵竹年画与四川民俗艺术学术研讨会丛书[C]. 成都: 四川省民俗学会出版社, 2013( 5) .
[2]冯憬. 四川宜宾非遗传承现状录[N]. 四川新闻网-宜宾晚报: 2011-06-23. http: / /roll. sohu. com/20110623 /n311469303. shtml.
[3]张晓琛. 晋南面塑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07) : 75.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中国文化遗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5164.html
下一篇:隋唐时期石窟壁画艺术中的山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