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30 10:36:35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文化、文明、道德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词语,也充斥在网络文化大咖们的传经布道中。文化不能只凝固在书本和典籍里,更不能固化在人们的记忆中。人文素养是文化、文明和道德规范凝聚在一个人内心深处,并通过其行为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
文化、文明、道德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词语,也充斥在网络文化大咖们的传经布道中。文化不能只凝固在书本和典籍里,更不能固化在人们的记忆中。人文素养是文化、文明和道德规范凝聚在一个人内心深处,并通过其行为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只有与时代同步,具有时代特征,反应时代心声,才具有生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是高校教育的功能,更需要用行动去践行。太极拳文化从远古走来,历久弥新,从来没有被时代抛弃,而且在新时代散发着更加耀眼的光辉。
1.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1.1人文素养的整体认知
人文素养指个人基本的内在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和积累的素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品质。表现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修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它是一个人人文知识外化为人的行为品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对人的认知、情感、意识、信念、行为能产生综合作用,其核心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1]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素养通常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部分。人文知识是人类传承下来的关于人文的优秀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前提;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中心内涵,包括价值导向、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抱负等方面;人文行为是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人们通过学习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内在涵[2]养,从而作出充满正能量的行动。一个具有丰厚人文素养的人,生活中必定肯吃苦、能担当,有社会责任感,处处闪耀着人性的魅力。相反,只说不做,遇事退缩,很难让人把他与人文素养联系起来。而那些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的人更无所谈人文素养,因此,重视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2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现途径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的关键时期。从我国教育体制的总体目标来看,初中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容量急剧增加的时期,除了语文和历史课程的教育外,其他所有的自然科学教育都没有针对性的人文知识内容。升学的压力和家庭的期许都集中在学生的课业成绩上,分数才是学生值得称道和引以为傲的资本,所谓的人文素养也只停留在概念阶段。大学阶段,学生已经步入成年期,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自己满意的专业,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轻松与和谐,学生有时间和精力规划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的紧要处只有几步,如果不抓住大学这一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信马由缰,错过了关键的几步,未来他们有可能走上歪路。因此,在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培育方面,大学教育任重而道远。首先要提高高校的历史使命感。大学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地方,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公民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才是决定性的要素。其次,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品德、道德情操的提高,尤其难以量化和固化,只能潜移默化。因此,除了课程设计,教师的人格魅力、师德水平和价值导向都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促进学生向着积极、正向、和谐的方向发展。第三,身体力行,提高人文素养的实践水平。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不能只凝固在书本和典籍里,更不能只存在于教师的说教里,应该让学生活学活用,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3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普遍不足。这不仅有自身的原因,更有社会急剧变革,科技快速发展,生存条件持续向好,人口结构阶段性变化等因素。青年学生中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优越,充分享受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特别是网络时代带来的生活便利和虚拟世界带来的自我满足感,使大多数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事,交天下友,购天下物。当信息和知识获取越来越便利、容量越来越大的时候,其中负面的讯息和不恰当的言论就会不知不觉中侵蚀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正常的思维认知,导致其人生目标模糊,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SYoung认为,“平均每天上网[3]时间超过4个小时时就易于出现网络成瘾”,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2.5小时为每天健康上网时间的分界点。小于2.5小时为健康上网时间,而大于2.5小时则为不健康上网时间。”也有学者认为,上网大于4小时学生的焦虑水平将达到最高,会对学生学习、身体、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沉迷网络,缺乏沟通和交流,缺少运动与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和人文素养不足的主要原因。相较之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上述的多个方面表现出了不足。首先,与文理科的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明显处于弱势。其次,在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表现的更直接、易冲动、不拘小节和上网时间普遍偏长等。第三,基于世俗和传统观念,体育专业大学生偶有不符合普遍学生认知的言语和行为,便被夸大为体育大学生的共性,这是片面的,不负责任的思维惯性使然。我们应该抛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固有认知,牢固树立“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谆谆教导,把人文知识和人文行为有机结合起来,从人文知识教育着手,从人文精神培养入手,结合体育教育“知行合一”的功能优势,发挥太极拳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作用,努力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
2.太极拳文化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关系
如果说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不足是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太极拳文化内容,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2.1太极拳文化与人文素养的内在相关性
人文素养是人文知识内化为人的内在品质,并通过社会实践得以彰显的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认知的精神品质和行为,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在表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太极拳文化是太极拳通过外在肢体的运动方式,唤醒练习者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人之本性的真善美,再将其外化为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其对象也是人。如果仅仅将太极拳看作是一种运动方式,那就小瞧了古人的智慧和节操,它不仅有瑜伽运动的功效,还有比瑜伽修炼更深奥的神妙,它是练习者文化知识、心性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意志外化为肢体运动的映照。“拳如其人”“相由心生”,举手投足间练习者的内心世界便展现无疑。太极拳从规范人的形体出发,“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下相随”“不丢不顶”。这些看似人体状态的描述,实则包含着行为意识的约束。站直了不等于“立身中正”,立身中正必须有心性的参与,否则只能徒有其表,更没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追求。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充满负能量的人能“立身中正”。更多提高练习者心性修养的要求才是对其精神品质的重塑:“心静”“放松”“求中”“守中”“用中”“随曲就伸”“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这些专业技术要领会随着太极拳练习的逐渐深入能改变练习者浮躁、焦虑、困惑以及缺乏自信的负面情绪,让练习者对生活充满感恩,与人为善,与邻为伴,传递生活的正能量。事实上,这种对形体和精神品质的重塑也正是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2.2太极拳文化与人文知识的统一性
太极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绝非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始终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中医理论及社会习俗等诸多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在太极拳文化中都有体现。太极拳是内修性与外练性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高度理性精神又极富神秘意蕴的独特的文化。“宇宙大人体,人体小宇宙”是太极拳内修文化的核心;“由言入象、由象入意”是太极拳外练文化的根本;“由招熟而渐悟懂[5]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是太极拳进阶的途径;从身心的和合到社会的和谐是太极拳文化的价值目标。太极拳把个体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融入到宇宙整体的无限运行之中,并通过肢体特定动作的无数遍演练,使其符合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太极拳文化中的伦理部分就是人文知识的浓缩,更是人文精神的升华,深刻理解太极拳文化内涵,能帮助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恰好也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2.3太极拳技术与人文行为的一致性
太极拳文化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身体力行、深入实践的人体文化。太极拳是人体物质部分和精神部分相结合的综合运动方式,由不同动作串联而成的套路便是其功能载体。太极拳技术的操作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其中有自练,也有对练。自练是身心合一的自律过程和修养过程;对练则是双方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对抗的练习,其目的不是战胜对手,而是在与对手的差距中寻找自练技术的不足。通过对练,不仅可以检验自己技术的不足,还能增加与对方相互了解,学习对方的高尚武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这与人文行为的要求不谋而合。另外,太极拳套路中还有很多象形取意的动作技术,如金刚捣碓、白鹤亮翅、青龙出水、喜鹊登枝等,充分体现了古人长于悟性的思维过程。太极拳先贤通过模仿这些动物的特殊技能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些经验被后世不断总结、丰富和再创造就得以融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对己对人物质和精神需要。意象思维是我国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灿烂辉煌的5000年文明就是我国先民意象思维的成果,从象形文字的创立到经典文化艺术作品的产生,无不体现着意象思维的伟大成就。太极拳套路就像一首美妙的诗、流动的画、动听的音乐一样陶冶我们的情操,慰藉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对习练者的技术运用和心灵感悟都有正面影响。如果能把这些正能量内化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必定能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综上分析,太极拳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体育普修课还是专业课,开设太极拳文化教学很有必要。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性质不同,外在表现总是让人觉得四肢发达、不拘小节、不守规矩,个别学生更是自由散漫、逃学翘课、无拘无束,很难把这种表现与人文素养挂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90%以上的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是非常优秀的,他们课堂上充满活力,生活中充满激情,对朋友讲究情义,活泼、开朗、大度,尊师重教,遇事敢作敢当,面对社会不良现象敢于发挥正能量。如果能将这些优势正确引导,一定会成为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特色和重要内容。太极拳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文知识提供了广泛素材。太极拳文化中的武德规范、练习原则和技术要领能帮助学生们将其内化为人文精神。自练、对练以及教学实践为人文行为的实现创造了必要条件,这些才是人文素养内在的核心力量。
《太极拳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来源:《焦作大学学报》,作者:崔黎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6670.html
上一篇:高中美术生人文素养研究
下一篇:天然植物金属艺术品成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