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空间表现下的国内绘画嬗变

时间:2020-10-30 10:29:10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西方绘画的沿革以视觉造型艺术体认传达之意,力求精确,写生写实。而在中国绘画中,写意和意境的表现,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澄怀味象迁想妙得是文人士大夫表现绘画的辩证感悟,传神写照气韵生动是作者主观情感的真实与客体的关系描述。在中国哲学中,有

  西方绘画的沿革以视觉造型艺术体认传达之意,力求精确,写生写实。而在中国绘画中,写意和意境的表现,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澄怀味象”“迁想妙得”是文人士大夫表现绘画的辩证感悟,“传神写照”“气韵生动”是作者主观情感的真实与客体的关系描述。在中国哲学中,有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的“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的“空”,作为“虚”“空”的图像,中国绘画在主题意旨表达上,首先更多关注“品”“味”的体验,而削弱了“视”“听”的显现,发展了以黑白相生、虚实相生的水墨所进入的艺术想象空间。王微《叙画》:“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很难说是因为所见不周,而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或是因技术技法实践上局限而削弱了视觉图像真的表现,转以表现虚的意象;且有宗炳《画山水序》:“圣人晗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绘画者将对天、地、人的悟道贯注于山水之精神,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个人融于其中,形成“有我”与“无我”之境,“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宗炳《画山水序》),“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石涛《画语录》),都表达了将“我”心迁移于表现对象中,通过写其意,至其境,使作品成为有生命力的经典之作。进而在虚和空的基础上,延伸了禅意,王维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在整体气韵中突出了“空”的境界。此番空的境界迁移到绘画中,视觉传达上以空灵、简远、留白,以及空间性的技巧展开叙事。

空间表现下的国内绘画嬗变

  一、气口和留白

  (一)气口谢赫“六法”提到“气韵生动”“经营位置”,以山水情志和人物故事风俗为表现内容的中国画,在空间布局上,首先注意到的便是整体气象要畅达,这要求绘画者在表现山河大川时先要理顺气机,气运畅通,舒卷开合。山水气象,就像理顺身体的气机一样,故而需要留有气口,留出空白,气口和留白互用共用,使气脉畅达,呼应,既要留出气口透气,又要堵住气口以聚气凝神,形成内部气韵与动势,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使作品整个画面提振,气势连贯。

  (二)留白宗炳《画山水序》所讲:“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是一种近大远小的空间概述,并非西画以固定位置观察,来精确空间中的位置,王微《叙画》也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故而对于绘画者而言,如何全面表现个人山水泉林的理想呢?游于艺的作者,游观山水,行走山水,随着视点的位移,描绘了游动移动的空间,这给了中国绘画表现更大的自由度,并借助于留白的技巧达成。中国画讲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留白运用尤为巧妙,留白的位置既可以是有的形象,也可以是无的形象,留白有的形象或是天空、山气、云气,或是湖泊、水浪,无的形象则形成虚空的空间,假人以想象,神思万里。中国古人常常能从有限中看到无限,表现时空上的恒久阔远,通透达观,画里山水画外观,正是借助气口与留白的技巧运用,在绘画中构筑着中国士人有无、虚实、收放,或圆融或崇高的人生观,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故于无笔墨之处,亦能蕴藏生机无限。

  二、由整到分,横竖交织的构图布局

  山水图式在东晋时还未获得独立表现的机会,而是作为主体的配景存在,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空间比例的失衡失当,以西方透视看显然是失败的表现。画法幼稚拙朴,但线描高古圆润细劲。目前来说,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最早的独立山水画画卷当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图完整地呈现了春日里,风和日丽,青绿山水图景。自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围绕它的形式表现也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番出场,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构图空间性的表现,而尤以宋人的山水图式空间布局多样。宗炳的“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更多在宋元山水绘画中得到了具体地阐释。

  (一)长卷式当王希孟完成了长达11.9米卷长的《千里江山图》,元代黄公望完成长为6米的《富春山居图》,他们的继任者明末清初龚贤完成长达10米的云山仙气佳作《千岩万壑图》。我们读画发现,作者龚贤想要展现的是一幅可游、可观、可居、可卧的世外栖居山水之地,观者随着绘画者展现的情境、节奏,自在而适然地悠游于一种未知之境,当合上卷轴,恰感意犹未尽,不禁莞尔一笑……龚贤不仅很好地传承了前辈的构图体例,更有自己独立之建树,他将积墨的用墨法推到了极致,以黑与白的水墨交响,苍润厚积的笔法,浓郁的墨色层层叠叠,表现光色之氤氲,江南水润朦胧的诗意跃然纸上,深邃而纯然,像极了同时期西方的那位光影大师伦勃朗。

  (二)全景式高远范宽,又名范中正,北宋时期人,绘就了传世的《溪山行旅图》,他的构图是一种整合式布局,在他的山水图式中,观者有如看到一座真的气势雄伟的山峰傲然屹立列于面前,风雨无阻,岿然不动。范宽早前先师人,学习中感悟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将学习的途径由师人转向师自然造化,他说道:“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从“师物”“师心”“师造化”中范宽获得了渐悟,以一己之作,立“北派”(董其昌《南北宗论》)之气象,很好地恰合了“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袁宏道《瓶画斋集》)。

  (三)全景式深远而郭熙更是在其《林泉高致》中描述了“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虽不是明确精准的透视空间,却表达了中国人对表现空间的独立形式的论述。它也打破了固定视点、固定时间空间观察山水表现山水的限制,实现了游观式组合,使绘画图式成为画家心之画。范宽之画依此列为“高远”之作。郭熙自己所绘《早春图》,是集合了他的“三远法”并以深远景致表现为主的山水,以回转曲折之构图,形式动感的卷云皴加以表现,扭转了范宽山水静态化表现,借旋转的卷云皴传递着动静之变化,结合空间与皴法,郭熙形象地形容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四)全景式平远五代李成与王晓的《读碑窠石图》以平视由近及远地描绘了文人路遇碑刻,读碑文,平原萧瑟的荒简图景,似有一种回望历史,感怀的寄情,构图上体现了近山至远山的平远之景,由近景的低矮山坡,到中景典型的枯树与读碑者,及至远景笼罩于雾气中的山野平川,是一种“平远法”构图。

  (五)边角式构图:马一角,夏半边南宋马远,学习李唐,又能自出机杼,发展了以整体切割四分式,角的构图;与他同时期的夏圭在整合式构图基础上以二分式描绘半边之景。马远的诸多传世之作,如《梅石溪凫图》,大胆剪裁取舍,将画心移于一角,确能以山水景致的特写之有形与画面空的无形,来平衡整个画面,体现了虚实对比动静结合的画面美。(图1)又如《寒江独钓图》表现了一叶孤舟泛于江心,一老翁独自垂钓,空无的江面与孤舟垂钓者互为映衬,恰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之感,以大面积的白,显示出无限空阔的空间。夏圭喜用秃笔,同样以大斧劈皴表现山势之劲健(图2)。马夏之图式以其有破有立的构图取舍与景致特写,以对山体俯视仰视平视的自如切换,形式与内容的契合表现,统领了南宋画院的半壁江山。

  (六)一河两岸式元代的倪瓒,以他典型的一河两岸将画面三段式划分的构图,描绘着萧疏简淡之象,如他的《六君子图》以平远之势,描绘了远山河岸映衬下的近岸坡的松、柏、槐、樟、楠、榆六棵树,湖面平静,远岸的山峦平缓逶迤,遥接远空。所绘树木极简,笔画极简,他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然以六棵树象征六君子,黄公望为其题诗曰:“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三、有限空间内,空间转换的介质:屏风

  (一)作为空间延伸与背景的屏风有限空间院墙内与室内,作为遮挡物与绘画延伸的空间,屏风成为表现空间叙事的载体,屏风均作图绘,绘画内容均为山水树石。多重空间的绘画叙事表现,以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为代表,描绘了唐中主李璟与其弟会棋的场景,画面背景屏风中又有山水屏风,画中有画的重屏,延伸了空间,增加了叙事趣味性,因此也常为绘画者使用。

  (二)作为空间切换的屏风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借用了几组山水屏风加以切割并转换空间,来描绘主人公韩熙载不同时段的不同生活场景:琵琶独奏、观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欢送宾客。(图3)《西园雅集图》中运用屏风,亦是同样之作用。

  (三)作为限定与背景的屏风以五代南唐王齐翰的《勘书图》为例,背景是一座山水屏风,一位文士正坐于桌案前,一面扶着椅子把手,一面挑耳,眼睛望向作为背景的屏风中的山水,在限定空间范围,作为背景的屏风以山水作为表现对象,与古人理解“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之意,不无关系。桌案与屏风之景的结合,正是由桌案到自然的珠联璧合,同时又寄托了古人身处一室,心向泉林山水的志趣,抑或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寓意,背景屏风的存在将叙事空间加以限定,使画面故事乐趣凸显。(图4)

  四、新的透视空间:立视体

  立视体构图是指运用中国传统画中为营造场景叙事,以“前不挡后”“大观小”和“蒙太奇”的手法自由组合的构图,可产生穿墙透视,一览无余的立体化画面效果。清代随着海外贸易的输入输出,以及宫廷洋画师的绘画的出现,立视体构图以其新颖构图与故事完整结合呈现的特点得到了发展,且较多见于各种故事绘本中。(图5)综上所述,中国绘画的嬗变,就表现技法手段而言,并不以时间为轴线做空间变换,而是以内容结合形式空间性的表现出场,以虚实相生,留白写意的画面经营。从全景整合式的构图,到半景式再到四分景的空间表现方式转换,及至有限空间内,借由屏风的空间转换和立视体空间的应用,都是围绕主题运用意象的表现传达着人生意趣,继往开来,讲述了时代的故事。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作者:毋一凡

  空间表现下的国内绘画嬗变相关推荐试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