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22 10:44:21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学习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对外交往中英语是通用的语言,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会交流的语言,更需要深入探究英语文化,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至于出错,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学习英语文化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学习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对外交往中英语是通用的语言,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会交流的语言,更需要深入探究英语文化,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至于出错,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学习英语文化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我们了解其所处年代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而且作者在创造文学作品时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揭示很多道理,使得读者获得精神上的熏陶。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了解、认识英语文化,形成英语思维。
一、西方典故文学的来源分析
英语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西方典故,这些典故带有特别的寓意,如果对典故不了解,缺少这方面的文化背景,就会在阅读、理解作品时产生很多的疑问,甚至会曲解、误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无法体会到英语文学作品的魅力[1]。因此,需要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故有所了解,本文就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故进行分析,帮助英语学习者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从而真正理解文学作品。一是古希腊神话故事。西方文学作品中会大量应用到神话故事,以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为例,他借用神话故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揭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如果直接揭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会受到统治阶级的阻挠,所以作家们就需要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喜剧《无事生非》中就应用了冥后珀耳塞福涅死而复生的故事,“复活”的希罗原谅了丈夫,“死而复生”情节的应用使得作品的悲观色彩下降,而且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2];还有就是在人物的塑造中,莎士比亚也将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赋予到作品主人翁身上,《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就是典型。古希腊神话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有英雄传说以及神话故事,作者将神话中人物的英雄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神话作为人类自身愿望的表达,是人创造的,用来约束自身的发展。神话故事中的神也与正常人一样有喜怒哀惧,对神话人物的引用更能体现人对美好的追求,使得作品中的角色更具象。而且通过对神行为的模仿,摒弃自身的陋习,提升自身,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养。二是历史故事。
每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的历史,或短或长,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现代社会的建设以及发展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回顾历史会得到很多反思,借用历史事件并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可以以古鉴今,警醒世人。英语文学中关于历史事件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用Odyssey指代“漫长而惊险的旅程”,该词起源于《奥赛德》,指奥赛德在特洛伊战争后辗转十年返回家园路途的漫长以及惊险[3];还有Bitethebullet,出现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医生为了缓解伤者的痛苦会让他们咬住子弹头,以此承受痛苦的折磨,后来多位总统引用这一短语,赋予其新的含义,就是在困难之时咬紧牙关,勇敢面对。DeepThroat,原意是深喉,但是在水门事件中记者用该单词代指提供情报的官员,后来该词的意思就变成了举报非法活动的匿名者[4]。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如果不能够了解,在理解作品时就只能解读其字面意思,无法获取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因此,需要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具有丰富的一词多义的储存量,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意思带入,从而把握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三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学作品中应用寓言故事会使得作品更加深刻,西方文学作品中有非常出名的《伊索寓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会将寓言故事融入其中。例如Cat'sPaw,来源于《伊索寓言》中猴子与猫的故事,猴子与猫出去玩,发现火中有烤的栗子,猴子想吃又怕烧到自己,因此哄骗猫去取出栗子,猫取出后,猴子转头就吃了,后来用Cat'sPaw比喻遭人利用[5];还有就是狼来了的经典例子,CryWolf,用于指代散布不实消息的人,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词语;再比如Phoenix,原意是传说中的不死鸟,能够存活五六百年,然后会自焚获得重生,“riselikeaphoenix”用于文学作品后指的是如凤凰般涅槃重生。寓言故事中多是用动物作为比喻,讲述人性,用最简短的寓言引起读者的深思,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品,而且篇幅较少,不至于喧宾夺主,影响整个作品的结构。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受到作家的广泛欢迎,读者在读完后能够产生很多的思考,用以深化文学作品的主旨。四是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尽管是小朋友的读物,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起到引导、教育读者的作用,而且将童话故事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更能让读者产生一种熟悉、亲切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常借用的童话故事有《丑小鸭》,丑小鸭自卑,处处受人欺负,但是在变成白天鹅后自信心大增,告诉读者要充满自信,不能因为外在产生自卑等影响个人发展的心理,用从容、平常的心态面对一切问题[6];再比如《灰姑娘》,灰姑娘在没有遇见王子前受到姐姐、后妈的虐待,不被重视,但是善良的公主最终会被发现,后来在文学作品中就会用Cinderella指代被忽视的人或者事物。童话故事简单通俗,但是却传递出丰富的思想,读者在读到故事,或者故事中的人物时就会对部分作品,以至于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有所认知,能够辅助大众理解文学作品。还有就是一般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童话故事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这就大大降低了文章的阅读难度,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五是《圣经》典故。《圣经》在西方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督教的重要经典,是西方人的信仰载体,对西方人的思想发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会大量应用《圣经》中的典故。其中犹大的故事广为人知,犹大出卖耶稣,导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后用该典故指代出卖他人的小人;还有Exodus出自《圣经•旧约》第二卷,讲当时古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摆脱奴役的故事,后来就用Exodus指大批人离开某地[7];再比如伊甸园、诺亚方舟,亚当夏娃在伊甸园过着悠闲美好的生活,文学作品中用伊甸园指代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后来上帝为惩罚恶人,降下洪水,但是为了让善良的诺亚一家免于灾难,命令诺亚制造一艘大船,装载生物,后来在文学作品中诺亚方舟就有了希望的意思,抓住了救命稻草[8]。《圣经》对西方人的影响非常深入,是主要的精神寄托,通过信仰激励自己前进,因此利用《圣经》中的典故增强了作品的可信性,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如果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圣经》没有了解,就无法获得深层次的含义,探索典故中的隐喻,所以研究者、读者还需对《圣经》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在西方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典故,作者将一些比较隐晦的情感通过典故或者典故中的人物表达出来,更能起到教育大众、影响大众的作用。而且典故作为各民族发展的瑰宝,需要通过时代的发展赋予额外的含义,从而保障典故可以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完整性,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因此读者在阅读时要从作品的人物角色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等因素,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会从外貌、思想情感以及性格等方面展开,引入神话、童话等典故中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人物的性格有更直观的了解。通过对作品人物性格的分析,把握好作品的整体基调,对帮助理解有重要意义。文学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很大的可供想象的空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笔下的人物在塑造出来后就拥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人们会从角色中找到理解上的共性,也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典故应用的作用其一可以把握作品的整体走向,其二也会让读者在读到典故时能够结合自己的认知发挥想象,产生新的理解。文化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越来越深,英语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历史原因,英语文化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而且与部分地区文化实现了高度的融合,所以在英语文学创作时也会融入其他地区的典故,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会经常读到英语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实现了文学作品更迭创新。因此,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典故储备量,这样在阅读各国文学作品时不至于太吃力。
二、英语文学作品中西方典故文学的翻译方法分析
文学作品历来是研究的重点,文学作品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是国家文化的一种展现,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读,个人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的素养,用于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工作。但是就英语文学作品而言,毕竟不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作品中存在的典故以及人物对普通读者来说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就需要英语专业翻译者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作品做出科学、合理、精准的翻译,翻译后的作品不仅要符合原意,还要将作品中的“精气神”,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精确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有读下去的意愿,进而获得精神上的熏陶。常用的翻译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直译法。直译法从字面上就能理解,也就是对典故不加修饰,按照对应的汉语翻译过来即可,这种翻译方式比较简单,对英语翻译水平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让翻译者生搬硬套,将英语与汉语一一对应,英语中有些词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可能会失去原本的意味,例如一些可有可无的语气词。因此,翻译时要本着直现原意的原则,使翻译后的内容与原来的表达及表现形式一致,保证翻译出来的内容原汁原味,让读者直接体会英语文化。二是意译法。意译法也是翻译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作品中的典故众多,大众缺少文化背景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这一点就很难做到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而会使用意译的方法,并非一定要拘泥于原作品的意思,要传达出意象,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有情感上的收获,不至于影响后续翻译工作的进行即可,这种方式还能让读者感到亲切,增强阅读意愿。三是套译法。套译法作为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方式,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英语与我们的母语中文不属于同一语言体系,因此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文化背景不同,很多的历史、处事方式以及信仰禁忌等我们并不了解,因此在翻译中如果原封不动地释义,会导致读者读起来云里雾里,增加理解难度[9]。因此,翻译者就需要利用套译的方法,中外有很多意思相近的词语以及表达相近的典故,将西方作品中的典故转换成中国文化中脍炙人口的典故,不仅能顺畅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意思,还能增强作品的亲切感。比如上文中提到的Cat'sPaw,用来比喻遭人利用,汉语中常用“火中取粟”表达。四是释义法。释义法就是弥补读者文化上的空缺,有些典故比较偏僻,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多,名字长,关系错综复杂,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很多读者都不认识这个形象,自然无法带入理解,引起阅读障碍[10]。因此,翻译者就会在翻译时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将人物关系、寓言故事的背景等交代清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名,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需要借助释义法交代清楚。例如上文中的Odyssey指代“漫长而惊险的旅程”,需要在释义中将奥赛德长途跋涉的背景以及原因做出注解,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是我们认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方式,而且文化的世界性也要求我们了解更多的文化。有所了解后才不至于在交流过程中产生障碍,而且不同的文化会帮助我们构建多样化的思维模式。阅读文学作品能够直接与作者进行“沟通”,获取第一感受,再结合自己的认知与思考,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为我所用”,从而拓宽自己的眼界,获得精神、思想上的洗涤。
参考文献:
[1]魏志高.浅析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J].金田,2014(1):267.
[2]许娥,丁薇.希腊神话及其文学典故导读:英、汉[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王蓓.论英语文学中的典故及形象阐释[J].智库时代,2019(10):266—267.
[4]刘慧.《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4(18):150—151+173.
[5]刘惠霞.小议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J].作家,2012(12):195—196.
作者:于睿
探究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学相关推荐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学作品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8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