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我国10年来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综述

时间:2015-12-20 21:34:47 所属分类:音乐舞蹈 浏览量:

近 10 年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界开始关注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出现了一批有关介绍、探讨、争鸣音乐教育哲学问题的论著。顺应这种学术研究趋势,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分别于 2009 年和 2011 年在广州大学主办两次国际性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2011 年,

  近 10 年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界开始关注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出现了一批有关介绍、探讨、争鸣音乐教育哲学问题的论著。顺应这种学术研究趋势,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分别于 2009 年和 2011 年在广州大学主办两次国际性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2011 年,南京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在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主办 “2011 南京国际音乐教育高层论坛”,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是会议的一个主要议题。这三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次研讨会举办时间是 2009 年 11 月 5 - 7日,会议名称: “2009 中国广州·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以 “音乐教育哲学”为主题的研讨会。来自国内外 50 多所大学、刊物编辑部等单位的 88 位代表参会,会议收到 25篇论文。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创始人、美国纽约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戴维·埃里奥特 ( David J. El-liott) 教授应邀参加会议,他在会议上做了四场专题讲座,讲座中结合音乐教学活动,介绍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本次研讨会的论文从不同层面对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进行了讨论,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

  第二次研讨会举办时间是2011 年11 月10 -12日,会议名称: “2011 中国广州·第二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音乐教育高端论坛”,来自国内外 63 所院校等单位的 130 多位代表参会,会议收到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论文 23 篇。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国际学术组织 “五月组” ( May Day Group)核心成员、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玛丽·麦卡锡 ( Marie McCarthy) 教授应邀参会,为与会者作了 《变迁世界中的音乐教育哲学: 新视野与未来发展的方向》的学术讲座,介绍了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新动向。她同时向大会提交了两篇书面论文 《在教育环境下对音乐教学重新思考》《儿童音乐文化的老师和现状》。本次研讨会延续了 2009 年研讨会的主题,但在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此次研讨会将音乐教育哲学与传统音乐教育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会议主办者试图通过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讨论来探索适合本土音乐教育实践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2011 南京国际音乐教育高层论坛”于 2011年 11 月 4 -6 日召开,来自国内外各大学的 70 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论文 20 篇,对音乐教育哲学的前沿理论进行了探讨。探讨适合中国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使其来引领中国音乐教育实践,应是这三次研讨会的办会宗旨。以下通过分析这三次研讨会论文及近 10 年公开发表的论著,对我国 10 年来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贝内特·雷默 ( Bennett Re-imer,1932 - 2013) 是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于 1970 年出版了 《音乐教育的哲学》,书中提出的 “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①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成为当时美国音乐教育哲学的主流思想。随后,该书于 1989 年、2003 年两次修订再版,这两次修订版由熊蕾翻译,先后于 2003 年、2011 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覃江梅认为雷默在第二、第三版中虽然对他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做了一些修改和调整,但其核心思想保持不变②。

  即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经验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近 10 年以来出现了一批介绍、研究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论文,主要作者有: 覃江梅③、郭小利④、王秀萍⑤、陈孝余⑥等,这些论文对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和特点进行梳理和研究,对我国音乐教育界了解、研究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21 世纪初以来,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逐渐被我国音乐教育界所认识,并得到官方的认可。

  2001 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音乐教育法规文件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 2001) 中明确指出: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⑦由此观之,在中国国家政策性教育法规文件中已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作为指导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

  赞成该观点的论文主要有: 宋瑾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⑧、王州 《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⑨、田蕾 《浅谈“体验”在雷默三种音乐教育哲学观中的表现》、吴跃华等 《试论音乐教育要“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①、陈培刚 《全球语境中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面临的挑战》②、吕琳 《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③等。

  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出现了以戴维·埃里奥特为代表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与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争论与交锋。埃里奥特的 《关注音乐实践: 新音乐教育哲学》( 1995) 中译本 ( 齐雪、赖达富翻译) 于 2009 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戴维·埃里奥特现为美国纽约大学音乐教育系教授。他在 《关注音乐实践: 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批判了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提出了“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④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实践”告诉我们: 应当在了解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前提下,从实际音乐表演活动、音乐听赏活动中去理解和欣赏音乐⑤。

  随着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我国音乐教育界出现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与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论争。管建华在 《中国音乐》2005 年第 4 期发表的一篇文章直指音乐课程标准中的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一种过时的普遍主义的哲学。”⑥韩忠岭 《音乐教育哲学导论》⑦认为管建华一文意义重大深远,一方面,它引导人们关注新课改以来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对音乐课程标准在实践中所起的引领作用是一种监督和检验; 另一方面,它引发了学界对音乐教育哲学的关注,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并促使我国音乐教育哲学逐渐形成一门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管建华这篇对官方音乐教育哲学批评文章的发表,开启了音乐教育界学术争鸣的新局面,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音乐教育哲学问题,参与了这场讨论,涌现出一批成果。

  ( 一)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介绍与分析

  郭小利⑧、管建华⑨、林红、朱玉江等人撰文,从埃里奥特的成长背景入手,探索其学术思想成长的五个阶段; 分析研究了埃里奥特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及交往理论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马达 《戴维·埃里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以作者应邀到纽约大学音乐教育系访学与埃里奥特会谈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埃里奥特的成长过程及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

  埃里奥特参加 “2009 中国广州·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时,向会议提交了两篇书面论文。第一篇论文进一步解释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以及具体的音乐教学方法,第二篇论文论述了实践性音乐课程的主要设计方式和要求。埃里奥特说这两篇论文是第一次介绍给中国读者,主要是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了解实践性音乐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倡导者韦恩·鲍曼 ( Wayne D. Bowan,加拿大布兰顿大学教授) ,他多次应邀来南京、上海、山东等地讲学。黄琼瑶等翻译的鲍曼论文集 《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①于 2014 年 7 月出版。黄琼瑶 《鲍曼及其音乐教育哲学思想》②一文则介绍了鲍曼的学术经历及主要学术思想,论述了鲍曼从九个方面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分析和研究。管建华 《鲍曼 ( Wayne D. Bowman)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新实用主义哲学趋向简析》③简要介绍了鲍曼文集 《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的内容,认为鲍曼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更靠近当代哲学学术发展前沿。

  覃江梅介绍了当今国际著名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学术组织 “五月组”,戴维·埃里奥特、韦恩·鲍曼、玛丽·麦卡锡等人都是五月组的核心人物,该学术组织有自己的行动理念、网站、电子期刊。

  该文对于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了解当今国际最新的该领域学术研究动态有一定的帮助④。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进行分析的论文还有: 李英玉 《戴维·埃里奥特的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⑤、赵颖 《〈关注音乐实践〉之后:关于 〈实 践 的 音 乐 教 育: 反 思 与 对 话〉 的 述评》⑥等。

  ( 二) 审美与实践两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的比较与分析

  覃江梅 《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一书是一部全面梳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力作,全书共 5 个部分12 章,主要以第一手英文资料为论据,详细描述、研究了西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与发展,在第十一章 “对两种范式的评价与反思”中,肯定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同时指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问题与缺陷: “1. 音乐作为审美客体的存在; 2. 否认了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3. 审美经验脱离了日常经验; 4. 审美观念依存于二元认识论; 5.审美哲学体现的是欧洲精英文化和大写的哲学( 美学) 文化”.⑦评述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积极影响: “1. 结束了长期以来一种哲学占主流的局面; 2. 试图对音乐和音乐教育进行多维度的解读;3. 试图消融传统音乐教育哲学的二元对立边界;4. 突出地强调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⑧书中也指出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作者认为只有在确保中国音乐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和基础下,才可能建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郭小利结合雷默三个版本的 《音乐教育的哲学》分析,认为将音乐教育作为情感教育,本质上还是 “审美”哲学⑨。覃江梅 《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①认为审美与实践两种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范式的基础和理念截然不同,无法融合也没有必要融合;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主要是从分析哲学 ( 美学) 的角度进行思辨论述,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则试图从多个学科视野进行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的还有于晓晶②、徐敦广③等人的论文。

  三、其他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近年,除了审美与实践两个音乐教育哲学观的讨论外,有些成果还涉及到其他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研究与讨论。刘沛在 《中国音乐》2004 年第 4 期上发表文章④,梳理分析了西方六种主要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形成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该课题的探讨,对于厘清各个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的核心思想,全面理解音乐课程价值,以指导音乐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有助于我国音乐教育界了解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理念,是前 10 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

  ( 一) 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为基础,在当今国际上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出应将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的观点,从 “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强调文化差异的合理性。其代表人物是著名音乐人类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布鲁诺·内特尔 ( B. Nettl) ,管建华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一书中介绍了内特尔的观点: “所有音乐人类学家相信对于音乐最好的理解是把它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⑤管建华也是该观点的积极倡导者,他涉及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后现代音乐教育学》 《世纪之交: 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等⑥。

  ( 二) 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崔学荣通过梳理分析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的六种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 “美育论音乐教育哲学”、“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 “功能的音乐教育哲学”、“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 “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⑦,提出用 “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来指导当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该哲学观的基点是 “音乐审美为核心”,作者认为其他几种音乐教育哲学观都是针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而提出的,实际上是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的补充。

  ( 三) 功能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功能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保罗·哈克 ( Hacck Paul) ,他提出基于 “儿童中心”的一种哲学观。功能音乐教育是针对审美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认为音乐教育中除了审美功能外,还应关注到其它多种功能 ( 如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的音乐的十种功能) .哈克教授认为,应该帮助人们理解音乐的多种社会功能,运用音乐的高尚功能来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求,从而 “避免当今技术文化中音乐的消极社会效应。”①李渝梅、李方元认为功能音乐教育哲学观的两大贡献是: 提醒人们关注人自身内部的情感世界和外部社会的声音世界这两个领域; 提醒人们必须进行情感的批判和音乐的批判②。

  ( 四) 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该哲学观立足于当代创新性音乐人才的培养,提出在音乐教学实践全过程中,应始终贯穿音乐创造这一核心思想和教学内容。代表人物是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耀华教授,他提出以这种哲学观指导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应使教师和学生同为音乐活动的创造者,在这种教育双主体活动中促进学生人格和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的 “创造”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美、音乐文化、音乐功能的创造③。该哲学观的提出符合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该观点包容了审美哲学、实践哲学、文化哲学、功能哲学的观念,体现了多元的兼容性。

  四、围绕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讨论

  随着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讨论的深入,一些学者围绕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展开了讨论。上文提到的管建华在 《中国音乐》2005 年第 4 期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过时”论和国际音乐教育哲学 “转向”的观点引起不同的看法和争鸣。

  王安国 《提炼 “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对 “音乐教育哲学”问题研讨的两点认识》④一文针对近年一些文章中提出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已经“过时”,国际上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已向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转向”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教育的文化传统与国情存在的巨大差异,音乐教育哲学的 “转向”不具有普遍性。对中国音乐教育哲学问题的研究,应立足于中国当今国情,遵循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历史、教育、思想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对 “自己时代精神”的认识和把握是当今国内音乐教育哲学问题研究的基点。

  与该观点一致看法的论文有廖家骅 《审美教育过时了吗---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潮刍议》⑤,该文认为 “审美”、“实践”、“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诸方面的不同,照搬这些国外音乐教育哲学为我所用,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通过分析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作者坚定认为: 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对于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探讨的论文较多,大多数论文认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符合我国国情,必须坚持。主要作者有: 宋秀全⑥、衡蓉蓉⑦、邓兰⑧等。

  有学者在肯定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同时,也指出其局限性。齐易认为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力争将 “美育”正式写进国家教育方针的表述中来说,有其历史阶段性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把审美提高到音乐教育 “核心”的地步,这种提法的前提是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是为“审美”而存在、必然通过 “审美”去感受的,这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伪前提①。

  有学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各流派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正确理解和认识各种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音乐教育哲学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论文有: 罗凌 《音乐教育哲学论争的后现代思考》②,李飞飞、尹爱青 《音乐教育哲学: 转向与反思》③等。

  姬晨 《从课程标准修订探索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哲学观》④通过分析和对比 2001 年和 2011 年两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认为 2011年版 “音乐课程标准”在总结课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同时,也根据中国国情做了一定的修改; 其中 “课程基本理念”部分集中体现了编制者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廖家骅 《深化教改的重要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学习札记》⑤认为 2011年版 “音乐课程标准”能够坚持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显然是把握了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正确导向,这对促进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有关如何建立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哲学体系的讨论

  在讨论中,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体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建立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借鉴西方音乐教育哲学中适合于为我所用的成果。

  郭玮认为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建构,必须将音乐教育置于中国音乐文化历史长河及教育结构的大背景上⑥。刘倩男 《“审美”与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实指向》⑦认为西方对待音乐教育的哲学态度不能成为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选择其合理成分渗透到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而不是 “拿来主义”似的生搬硬套。较多学者赞成这个观点,如: 王红艳《论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⑧、柳良 《对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若干思考》⑨等。

  管建华 《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①提出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建立应以中国文化哲学为基础。杨静、管建华 《但昭义钢琴教育的音乐教育学研究》②以个案研究为例,深入阐述了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实践问题,认为但昭义的教育思想、文化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并通过他的教育实践建构了他的教育思想。

  代百生通过梳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历程,认为 “音乐美育”一直是中国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这种音乐美育思想更侧重于音乐的非本体价值,即辅助德育的工具价值,而不同于西方“音乐审美教育哲学”之重点关注音乐学科本位价值。正确认识音乐美育的内涵,将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③。

  构建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探讨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思想的研究。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 谢嘉幸、包原铱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可能的启示》④,该文力图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儒、释、道中,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建构寻找可能的理论支柱。在反思古代哲学时,指出今天音乐教育的两个重大缺失,即: 高文化形态的缺失,以及更为严重的音乐作为人的整体生存状态的缺失。张业茂 《音乐教育价值论》⑤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和谐”为基点,提出了“以乐教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对这一论题进行讨论的还有周凯模⑥、崔学荣⑦、邓晴南⑧、褚灏⑨等人发表的论文。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对于今天我们讨论如何建构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一方面主要有马东风、毕红艳、黄志江等人发表的论文。

  总结以上观点,姬晨认为中国音乐教育哲学观应该是兼收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于一体,吸收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借鉴国外音乐教育哲学成果,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开放性学说。

  结 语

  纵观我国近 10 年来的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2009 年至 2011 年以音乐教育哲学为主题的三次国际性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音乐教育哲学已成为中国音乐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玛丽·麦卡锡参加会议,以及韦恩·鲍曼的来访,与中国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进一步增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界对国际前沿学术动态的了解,同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友好的联系。

  2. 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论著较 10 年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出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成果。从“中国知网”查询,1993 -2003 年,公开发表的有关音乐教育哲学的论文有 28 篇,2004 年至 2014年 ( 统计至 7 月为止) 有 538 篇,近 10 年发表的音乐教育哲学论文是 2003 年之前 10 年发表的论文的 19. 21 倍,这一数字表明,有更多的学者意识到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近 10 年发表的音乐教育哲学论文不但在数量上增多,同时在质量上也有了较大提高。更为可喜的是出现了一批以音乐教育哲学为选题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已公开出版的博士论文有: 覃江梅 《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张业茂 《音乐教育价值论》、韩忠岭 《音乐教育哲学导论》。随着我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一批中青年学者正在成长,这些人已成为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队伍的骨干力量。由此,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队伍。

  3. 开启了良好的学术争鸣氛围。在音乐教育界,从来没有象这 10 年这样,能够向代表官方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 “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展开针锋相对的尖锐批评和争鸣。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后学界形成的学术自由的好风气。音乐批评是推动音乐理论研究深化的 “催化剂”,它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理念,通过音乐批评和学术争鸣来推动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4. 对于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体系,尽管有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也发表了一批有关论著,但真正能在学理层面上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体系性的理论成果还未出现。虽然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从目前的研究现况来看,已具有了良好的开端,我们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哲学体系,以此来指导中国音乐教育的实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ywd/2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