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山西秧歌独有的特色及其审美追求

时间:2015-12-20 22:18:40 所属分类:音乐舞蹈 浏览量:

一、山西秧歌概述 山西秧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集诗歌(说唱)、音乐、舞蹈、戏剧表演、杂技等艺术形式为一体,是山西民间歌舞体裁的一种。它在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历经风雨,在实现了华丽转身的同时也留下了岁月的深深印记。起初从伴

  一、山西秧歌概述

  山西秧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集诗歌(说唱)、音乐、舞蹈、戏剧表演、杂技等艺术形式为一体,是山西民间歌舞体裁的一种。它在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历经风雨,在实现了华丽转身的同时也留下了岁月的深深印记。起初从伴随劳动生活自娱自乐的劳作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它实现了姊妹艺术的完美结合。善于吸收养分的山西秧歌再由歌舞演唱逐渐向小戏过渡的演变,形成了歌、舞、戏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艰辛的历程没有磨灭他的生命力,反而紧密了它与地域、文化、人们的关联,记录下了黄河岸边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抒发了那片黄土地的情怀、形成生命涓涓流淌不息的山西秧歌。直到目前为止,随着秧歌的不断向纯粹的舞蹈艺术方向发展趋势,山西秧歌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之一。山西秧歌在山西200余种的传统民间舞蹈里,山西秧歌是分布最广,且数量最多的一个种类,共计高达37种,且各具特色。山西秧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地域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条件的不同使其呈现形式风格多样化和地方色彩鲜明特点,造就了山西秧歌独特的类型特色与审美范式。

  二、山西秧歌的类型特色

  传统上我们将秧歌类型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种。由于山西秧歌种类繁多、特色各异、分布较广。我们如果传统单一的分为地秧歌和高跷两个类型,难以说明问题,为了准确区分和凸显山西秧歌的类型特色。笔者从山西秧歌的地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道具运用、动作特征等方面入手,将其逐一分析,归纳其类型特色。使得我们可以更好更直观的了解和研究山西秧歌。具体如下:

  (一)山西秧歌在地域文化上的类型特色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吕梁山和黄河以东而得名。地形较为复杂,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受三晋地域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山西民间舞蹈,特别是山西秧歌的外在表现形态与其地域文化情感内核相契合,无疑不刻画在这片黄土地上。究其原理看,山西秧歌从地域文化上可分为晋北秧歌、晋中秧歌、晋南秧歌。①晋北秧歌以大同为中心,有大同“鼓子秧歌”、朔县“踢鼓子秧歌”、朔州“秧歌戏”、“浑源扇鼓”、“广灵秧歌”、“繁峙秧歌”等种类,而以踢鼓子秧歌最具晋北秧歌典型代表性,俗称晋北“踢鼓子秧歌”。晋北地区自古以来为塞外,地处雁北地区(是蒙、晋、冀三省交界地)。从秦汉到明清均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文化碰撞交融及多变。当地汉族与北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逐步孕育了一支具有汉族细腻稳重内涵,又有北方蒙古等族的剽悍粗犷形态特色的晋北民间舞蹈。晋北“踢鼓子秧歌”作为典型的代表,是当地汉族与北方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俗风情等反面长期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和三晋文化格局奠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晋北秧歌民间艺术形式。晋北秧歌兼容并收,具有开放包容性。它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相结合,各取其特色,形成了晋北秧歌类型的独具特色。例如,晋北“踢鼓子秧歌”在表演艺术过程中既继承了汉族传统有吸取了蒙族风格,将胡汗两种文化囊括其中。踢鼓子秧歌表演时踢鼓子的力度、拧身的狠劲均具有北方蒙古族的粗犷、矫健、强悍的风格特色,而在“八字花步”、“三角步”、“十字交叉步”等步伐变化上又行走自如稳健、扭的细腻延续,体现出汉族农耕生活的稳定延续。

  总而言之,晋北秧歌在农耕和游牧文化的碰撞融合下形成了兼容开放的类型特色,构筑了晋北秧歌文化的特点,融入于三晋文化之中。②晋中秧歌以太原为中心,主要分布于平坦延绵的晋中盆地之中,有“祁太秧歌”(俗称“晋中秧歌”)、左权“小花戏”、地秧歌中有祁县的“地秧歌”、汾阳的“地秧歌、以及祁县“过街秧歌”、“泌源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原平“凤秧歌”、“踩圈秧歌”等。而生活气息浓重的“祁太秧歌”和左权“小花戏”从众多的晋中平原秧歌中凸显出来,成为了晋中民间舞蹈典型代表和山西民间舞蹈的奇葩。晋中秧歌处于晋中盆地,社会经济基础较好,晋商、文化名人都为晋中秧歌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组织基础、推动力等。使得这一带的秧歌在节日里形成了村与村、庄与庄相互拼比,大户自行凑款支持民间秧歌队伍添置新装、修缮道具。在相互的拼比过程中,民间秧歌队伍开拓了眼界,使得秧歌形式多变、花样别出新裁、道具运用独具匠心,进而推动了晋中秧歌在山西民间舞蹈中的岖起而走向全国。例如左权的小花戏以歌表情、以舞传神、以扇达意、以戏引入,民间生活韵律浓重。“花、走、拧、跳”为主要动作特征,形成了晋中民众淳朴、向上的特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花戏颠颤扭摆动律,颠颤在膝脚、扭摆在腰胯、花哨在扇花,在颠跳扭摆中飘动的韵律中向上发展,动作空间向外延伸开拓,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表现出晋中人民在新时期社会的积极向上,向往美好的精神面貌。晋中秧歌以生活为基础,让晋中成为山西民间舞蹈素材的基地,在民间艺术与人民生活的交织中,晋中秧歌以浓郁的人民生活气息为其类型特色,淳朴、厚重、积极向上。③晋南秧歌地处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的山西南部,这里也是民间音乐、舞蹈之乡。无论从晋南长治战国的音乐编钟出土和伴随舞陶俑发掘关于历史歌舞发源地的考究,还是建国后的晋南地区仍是山西的歌舞盛地。种种迹象表明晋南歌舞的历史沧桑感。从而使晋南民间舞蹈种类与晋北、晋中相比种类较多,而晋南秧歌以“鼓”类为其特色代表。主要有“万荣花鼓”(俗称“晋南花鼓”)、“白店秧歌”、“霍县秧歌”等。晋南秧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白店秧歌”、和晋南花鼓为其代表。其特点是气势宏大壮观、节奏热烈激憾、动作刚健洒脱、情绪开朗风趣。例如晋南花鼓表演者以骑马蹲裆膝部微屈的动作为主要基本姿态,尽情的磞、跳、拧、扑、闪、扭、摆、颤动律展现出激流喷放的气势,生动的展现了华夏民族的气质与神韵。

  再如,侯马“白店秧歌”在锣鼓打击的节奏中表演时动作尤为具有特色,手臂动作僵硬,类似木偶表演。虽然常常做“变身跳”、“射燕跳”、“吸腿跳”、“掖腿转”等灵活动作的同时却保持着双腿僵直的状,这个灵活与僵直的对比,给人一机械滑稽的感觉。从总体下体现中原文化的精神风貌和幽默质朴的一面,这也是晋南秧歌的主要类型特色。

  (二)山西秧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类型特色

  山西秧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集诗歌(说唱)、音乐、舞蹈、戏剧表演、杂技等艺术形式于一体。一般大多有歌有舞,还有戏。从表演人数上也少则二三人,如“小秧歌”、“小花戏”。

  多则可达百余人,如“踢鼓子秧歌”、“伞头秧歌”。按照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可分为以舞为主的秧歌、侧重于歌的秧歌、歌舞相融以戏为表演线条的秧歌类型。①以舞为主的秧歌如:“八大角秧歌”、“白店秧歌”、“踩街秧歌”、“地灯秧歌”、“鼓子秧歌”、“跑场秧歌”。在以舞为主的秧歌里流行于汾西的“地灯秧歌”,有说有唱,以舞为主。舞蹈主要以“鼓手”和两个媳妇的表演为主,以“鼓手”运用头戴柳条自制的螺旋形“软帽”舞蹈,只要“鼓手”头部向前或者左右摆动,帽子上的柳条就会吐出来,前后伸缩、左右摆动或不停的旋转。“鼓手”不停的点、摆、甩、转舞“软帽”的同时踢腿跺脚击打腰鼓,音乐鼓点节奏里“鼓手”动作粗狂朴实,刚健泼辣,头脑、身手都灵活运用,动作与鼓点相应。这一类型的山西秧歌,以舞为主,在凸显人体舞蹈动作的同时,与音乐鼓点节奏相互融合。表演过程中协调和谐,热热闹闹,载歌载舞,舞蹈动作技艺高超,舞蹈动作风格随表演人物而变化。②侧重于歌的山西秧歌如“挑高秧歌”、“小秧歌”等。这一类型的秧歌重在演唱表演,但也不失舞蹈表演。秧歌的演唱以地域民歌曲调为特色,曲调、歌词情感、舞蹈表演相互吻合统一,在音调上与各个秧歌地域的方言相结合,在发言、语调、声韵上凸显地域秧歌本土特色。在表演过程中给人以本土地域性,贴近当地民众生活,对于当地民众而言通俗易懂,便于观赏和参与其中。③歌舞相融以戏为表演线条的秧歌类型是山西秧歌最多的。以戏剧结构为表演的主要线路,在戏剧推进的过程中歌舞相融。如在“八大角秧歌”中,秧歌队以四个鼓(男角)四个丑花(女角)为主,合起来组成了八个戏剧行当表演。在“小花戏”里山西秧歌的戏剧线条性就更加明显了,“小花戏”

  表演开始以戏引入,用戏剧故事结构将观众引入情景环境,再以以歌表情、以舞传神、以扇达意。可见歌、舞、戏相互结合,以戏剧为其表演线条是山西秧歌又一类型特色。

  (三)山西秧歌在自身动作特征及其道具运用上的类型特色

  当对秧歌有一定了解时,会发现三晋地域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山西秧歌的类型特色。山西秧歌相对其他地域秧歌而言,在数量表现出上种类较多,并且每个类型种类均不会雷同,都有自己独特的类型特色。

  突出表现在秧歌动作特征和道具运用上,别具特色,充满自我个性。①动作特征是秧歌的表征也是内在要素,是地域文化的舞蹈语汇的具体体现。山西秧歌在动作特征上主要表现出生活动作元素为主的动作特征和尚武动作元素为主动作特征两个主要秧歌类型。生活动作元素为主动作特征的秧歌有“祁太秧歌”、左权“小花戏”、地秧歌中有祁县的“地秧歌”、汾阳的“地秧歌”、以及祁县“过街秧歌”、“泌源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原平“凤秧歌”,晋南的“白店秧歌”、“霍县秧歌”等,以晋中秧歌为代表。例如,汾阳的地秧歌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而来,与当地生活习俗、情感表现都有密切关系,在秧歌舞蹈动作上以反映社会生产、劳动为主,动作朴实,生活生产气息浓重为其特色。尚武动作元素为主动作特征类型以晋北鼓子秧歌为代表,秧歌中武术动作元素融入,形成了技术要求较高,粗狂朴实,刚健泼辣的风格,动作呈现武术元素风格特色。前面我们说到,晋北地区自古以来为塞外,地处雁北地区(是蒙、晋、冀三省交界地)。从秦汉到明清均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文化碰撞、交融、多变。在当地汉族与北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的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战争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边疆战火不断,让这一地区形成了民间练棒习武的风气和民众尚武的习俗,习武的风尚也渗透融入了民间秧歌演变发展中,这样的类型主要凸显在晋北“踢鼓子秧歌”、“汾孝秧歌”(武场)等。以晋北踢鼓子秧歌尤为明显。表演和学习鼓子秧歌均需要很好的武术功底,我们就以“鼓子”角色的动作为例,其中就有“踢、跳、翻、击”等武术技巧。踢的动作就有“飞脚”、“二踢腿”,翻的动作有“蛮子”、“扑虎”、“旋子”,跳的动作如“虎跳”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男性表演者的手势基本用拳术动作猴拳手势“勾子手”,当地俗称“前勾后挠”。山西秧歌道具运用巧妙,复杂多变,呈现复杂多样的特色,但主要以鼓、伞、扇为主。从主要道具使用上看可分为鼓类秧歌、伞类秧歌、扇子类秧歌。鼓类秧歌有大同“鼓子秧歌”、朔县“踢鼓子秧歌”等。伞类秧歌有临县“伞头秧歌”、“八大角秧歌”等。扇子类秧歌有“祁太秧歌”、左权“小花戏”等。山西秧歌在道具的运用上十分巧妙,例如左权“小花戏”中扇子的运用,“以扇达意”将扇子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延伸了人体动作空间,将扇花虚拟化、具象化。给人时而花朵开放,五彩缤纷。时而彩蝶飞舞,活泼开朗。可见山西秧歌的道具运用简单中巧妙,运用中融入肢体语言,表达中传情达意。

  三、山西秧歌的审美范式

  一瓢黄河水、一把黄土、一往黄土情在养育着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同时又孕育出了千年的山西秧歌艺术,形成了山西秧歌独特的审美追求,它对美有自己的理解和范式。

  (一)动态性审美范式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动作是舞蹈最基本的元素和材料,动作性是舞蹈最基本的特征。“动”是舞蹈的要义,“动”是舞蹈的生命。山西秧歌作为社会、地域历史文化演变中的产物,一种地域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的人体动态美受到了地域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中原文化圈,受中原“圆”的美学文化思想影响根深蒂固,“阴阳相和、圆融归一”是中国舞蹈最基本、最本质传统美学追求,形成了山西秧歌动态上圆、曲、拧、提的特征。山西秧歌在表演过程中注重动作的“圆曲“运动轨迹和造型,在“横拧”的变化中寻找曲线美,“提”是“提胯”,是山西秧歌的一大特点,在“提”的过程中加大了人体动作动态上的曲线幅度,造就了山西秧歌体态重心前倾的运动趋势。

  (二)抒情性审美范式

  任何艺术都是情感推动的产物,山西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不例外,具有抒情性的特性。山西秧歌的情感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传递出最朴实最本真的情感。山西秧歌在表达情感时是很率性,直抒胸臆。往往表达生活生产中最朴实的一面,无论是晋北的尚武风尚下的“踢鼓子秧歌”,晋中生活气息浓重的晋中“祁太秧歌”和晋南宏大的“白店秧歌”都抒发着黄土地百姓生活生产中最朴实的情感。人是山西秧歌的物质载体,以人体身体语言表达朴实感情的山西秧歌,在美的最求过程中寻求人最本真的东西,生命是他们表达的永恒主题,山西秧歌是外在的舞蹈形式,而内在的根源却是生命的本源。生命意识和生命的情调在山西秧歌的淳朴欢快、求真感性、生活气息浓重的氛围下得到淋漓展现。

  (三)意象性审美范式

  山西秧歌结合了地方特点,加入了自身艺术形式,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秧歌舞蹈。在与道具、队形变化、服装结合运用上创造性的形成了山西秧歌的人体动态意象美。其中道具运用巧妙,复杂多变,无论是鼓、扇、伞,还是其它道具运用,都与舞蹈动作动态相互融合。例如左权“小花戏”扇子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扇子颤花、缠花、蝴蝶花等的扇花运用与“走”、“拧”、“跳”的动作态势相结合,舞出一派似“花海”、“蝶浪”的意象,以扇达意是“小花戏”的特点、颠颤扭摆动律,颠颤在膝脚、扭摆在腰胯、花哨在扇花,在颠跳扭摆中飘动的人体动态韵律中展现了左权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意象美。山西秧歌的动态意象在道具运用、队形变化、服装配合中展现,成为了山西秧歌舞蹈美的创造和欣赏的主干。

  (四)虚拟性审美范式

  山西秧歌是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工具的艺术,因而决定了山西秧歌的虚拟性审美范式,以人体形式美为媒介,传播和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山西秧歌并不是单一的炫耀动作技术的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集诗歌(说唱)、音乐、舞蹈、戏剧表演、杂技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它的美主要通过与其它艺术的融合而形成,通过与音乐的完美交织和戏剧结构展开,体现内容及刻画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美的艺术享受。正是因为如此,山西秧歌的艺术形象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双重性。一是物质的动作形态,建立在视觉听觉上。二是虚幻的,建立在戏剧结构上,只是存在此时此刻,稍转既逝。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事建立在表演者与欣赏着的审美过程中的,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四、结语

  分析和研究山西秧歌的类型特色和审美范式,尤其是研究秧歌在地域文化上、艺术表现形式上、动作特征及其道具运用上的类型特色,发现当今山西秧歌在迅猛发展过程中的审美范式,有利于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式来营造、开拓山西秧歌的审美文化价值,让人们在山西秧歌艺术中审美愉悦中,享受新时期社会生活带来的愉快。也为山西民间舞蹈艺术文化的发展迎来新的高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袁禾.中国舞蹈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  [4] 李华平,田彩凤,王九筛.山西民间舞蹈学.昆仑出版社,2001.  [5] 罗雄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 刘晓真.秧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ywd/2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