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25 10:16:20 所属分类:音乐舞蹈 浏览量:
摘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当代著名作曲家王建民根据唐代诗人张继同名诗篇所作。使现代音乐与古典诗词水乳交融,独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旋律,将诗人内心的愁绪刻画得入木三分,曲中融合了昆曲、江南丝竹、苏州民歌等曲式的独有的音调特色,情不自禁让笔者随
摘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当代著名作曲家王建民根据唐代诗人张继同名诗篇所作。使现代音乐与古典诗词水乳交融,独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旋律,将诗人内心的愁绪刻画得入木三分,曲中融合了昆曲、江南丝竹、苏州民歌等曲式的独有的音调特色,情不自禁让笔者随着旋律的起伏追溯到小桥流水的苏州,感受作曲人对‘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追忆。本文从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入手,深入剖析乐曲演奏的音乐内涵及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
关键词:《枫桥夜泊》;创作背景;内涵;诗歌
一、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特点
(一)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古筝曲《枫桥夜泊》由王建民老师创作的,其创作背景为同名古诗张继的《枫桥夜泊》,它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古代的朴实自然。反映了古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以现代的方式生动地诠释了传统诗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它完美地结合了叙事音乐语言和诗歌的意境,使人们似乎穿越时空。在诗所描述的场景中,“月亮被鸣叫和霜冻淹没,江枫渔民很难入睡;姑苏市外的寒山寺,午夜驶向客船。”第一句话描述了诗人的见闻和感受,第二句话描述了诗人的存在、枫桥附近的寂寞心情;三到四个句子描述了在客船上听到铃铛的场景。诗歌为读者创造了一种意义深远的情境,古筝音乐的主体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具有相同的情感基调。一首简单的诗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和联想会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像《枫桥夜泊》这样出色的诗歌作品,就像是耀眼的宝石,人与人之间可能会从不同的地方看到其辐射面的角度和水平。作曲家利用音乐很好地表达了原诗中人物的悲伤和孤独情绪,使听者可以感受到音乐所创造的三维空旷的空间,并随着曲调的变化走进了深秋寒冷的夜晚,仿佛进入了一个广阔的地域,与诗人形成朦胧的水天交织的凄美。
(二)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表现手法
这首《枫桥夜泊》协奏曲不仅在选材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为人们欣赏作品时的联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给人一种亲切感。在创作中也显示出古筝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使之有新毅的感觉,让人对古筝有了新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古典的范围之类,在古典音乐上进行了不断地创新,使作品既有古朴典雅的意境,又有现代音乐作品的时尚;并采用独特的演奏技法一直围绕着“愁”字,从而体现出当代人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和热爱,更加表现出现代人们对古典艺术的尊重和创新。这一表现手法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古筝和中国古典音乐。从古至今,文人、诗人和词曲作者都喜欢将自己融入有机自然景观。《夜泊枫桥》是作者体验风景情怀之后的艺术感官延伸,古筝的曲名是枫桥夜泊这四个字,按照一般的音乐逻辑,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起承转合”,所谓“起”是古筝的引进,虽然声音不多,但影响深远。弹片的音色具有独特的艺术意味,并且与泛音音色、古筝音色和钢琴音色形成鲜明对比。音乐的演奏构成了作家的怀旧之情,呈现出朦胧而永恒的树木、桥梁、水和舟。昏暗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使半夜的景象显得格外暗淡,一桥,一水,一船,一庙,在整个环境中尤为明显。小船在冰冷的天空下寂静地躺在水中,渔船上的灯光微弱,使人们的思绪随着它们漂浮,远方的影像潜伏在记忆中。如何用乐器更好地表达诗歌创作的艺术意境是古筝音乐表演者的一个艰巨挑战,表演者需要运用更多的艺术意境去塑造人文情怀,同时,演奏时要控制敏感度,以使演奏的音乐具有张力以支持音乐丰富的内涵,从而使观众能够在表演者简单的旋律演奏中感受到丰富的内容。
二、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内涵分析
(一)意象分析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将江南地方音乐素材、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原则与现代作曲技术相合,创造性地对原诗忧愁的意象进行了准确表现。具体是通过七声雅乐音阶旋律、音响色彩变化、调性转换等与古筝演奏揉、滑、刮、摇等技法,成功地塑造了寂、孤、独、感等不同具体意象形态来实现的。因此,在演奏中,不仅应掌握作曲家对悲伤意象的理解,还应处理曲中寂、孤、独、感等不同具体意象形态所对应的演奏技法做合理的运用,同时,还应在演奏中充分张扬江南地方音乐的风格特质。中国自古是以礼乐教化为核心的道德理性,中庸和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追求开拓崇尚“和”,注重“人”,同理我们的语言、文学、建筑、美术音乐等也离不开这个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感悟贯穿我们始终,正是这种宽式的悟性思维使我们产生了“线性艺术”,具有强烈的写意性,高度的和谐感,强调情感,韵味,克己内省的审美方式,注重“心灵上的节奏”,追求的是“不求形似,但见气韵”,就好比每一个古筝演奏者,演奏同一首曲子,第一遍和第二遍不会完全一样,就像中国的书法一样,无刚性时空的严格规定,可以主观发挥,强调个人内心体验。再比如说,由于中国文化这种中庸和平思想,我们讲究“和”,使我们的音乐发展为五声音阶,五音配合,没有不协和的对抗音,从而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有一种情景交融的气韵感。同时,音乐风格取决于演唱和演奏家,为柔性时空模型。
(二)文化内涵
《枫桥夜泊》将诗人的情感和自然世界的主观世界、复杂的人类世界和超然的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写下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状况,而且还描述了自然与现实的真实世界,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体图景。从而古筝曲也体现出这样的人文情怀。虽只有四个句子,但情绪跌宕起伏。“霜”的形象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悲伤”的形象真正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欣赏这种“霜冻”和“悲伤”是两个关键因素。诗人的感官世界写着:“月落无啼霜满天”,在月亮笼罩的漆黑夜里,尽管看不见周围的东西,但深刻感觉到深秋的霜笼罩着整个大地,从寒冷的月光到浸凉的寒霜,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预示着诗人心情的孤独与凄凉;“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诗人从现实世界到情感世界的转变,这是这首诗的起伏。河上有捕鱼的篝火,岸上的枫叶是浸红的,但是,面对世界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行者和辛勤工作的渔夫只能在这个漫长而寒冷的秋夜里悲伤地入睡。“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姑苏市是一座历史名城。在这个阴沉的夜晚,姑苏市正在举行盛宴吗?还是像河一样宁静?无论喧嚣、平静、幸福还是悲伤,这毕竟是这个世界上应该面对的。但是,人的灵魂应该依赖它吗?灵魂的家在哪里?人可以超越自己和现实吗?寒山寺不是这么纯净的土地吗?“夜半钟声到客船”,午夜的钟声在寺庙中响起,诗人从超然的境界回到了现实世界。诗人开始提出有关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喧嚣和混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悲伤,人们失去了对自己和外界的真正了解,使各种关系变得平淡而无聊。人已经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敏感性,也失去了与自然对话的能力。而且这种敏感性在诗人中仍然存在。这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并形成了这首诗的悲剧性。人们如何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超越自我,到达世界的另一端,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内心的纯洁,这不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质疑吗?这就是诗的文化内涵所在。
三、演奏中的呼吸
音乐产生于劳动生活中,有着独特的艺术意境,《枫桥夜泊》也是如此。从引言开始,作者抒发出自由和安静,从第一个和声的开始,缓慢吸气并整齐地落在琴弦上,然后是手指(从弱到强)就像呼吸一样,当连接到琶音时,我们需要延长呼吸的时间,当达到情感时,身体的动作就会跟着呼吸进行。在行板段落中,应注意节奏的问题,不要拖泥带水,如果每个句子之间的呼吸联系太长,则会给人以呼吸困难的感觉。在散板的段落中,可以自由演奏,并在适当的位置打破这些短语,节奏模式必须有一个对比,整个过程不应太拖延,会显得无穷无尽。对于快板段落,需要在开始时注意呼吸处理的整洁,与钢琴伴奏保持默契,强调出重音,而结尾的慢板具有与行板相同的演奏方式,每个句子,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呼吸和情感,有时会弱声,有时则会变得有力。掌握了音乐的节奏并对其进行了很好的控制,那么,呼吸自然会跟随旋律并缓慢流动,旋律和身体动作会相互补充,从而增强舞台的演奏机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王建民所作的《枫桥夜泊》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是传统和现代筝曲的完美结合,主要运用了传统的五声调式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通过与古诗的相互作用和演奏技法的不断创新,深受演奏者和观众的喜爱,也让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播,弘扬了本民族自身的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钟升.古筝曲《枫桥夜泊》的本体和内涵分析[J].音乐时空,2014(10):117.
[2]陈晓梅.浅析古筝曲《枫桥夜泊》的创作特点[J].黄河之声,2011(23):14-16.
[3]陆媛媛.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意象分析及演奏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4):92-98.
[4]李萌.中国现代筝曲集萃1[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5]罗艺峰.中国音乐的意象美学论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02):4-9.
《古筝曲《枫桥夜泊》创作特点及内涵分析》来源:《艺术品鉴》,作者:张梦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ywd/49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