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探讨高温作为导致阴虚证危险因素的可能性

时间:2015-12-20 17:12:45 所属分类:基础医学 浏览量:

阴虚证是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其脉象特征是细脉 ( 常兼数脉、弦脉,或见其他相类脉) ,其舌象特征是舌红少苔,可伴有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津液不足、虚火内灼之象。临床上凡可以损耗阴液的疾病皆可致阴虚证,而

  阴虚证是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其脉象特征是细脉 ( 常兼数脉、弦脉,或见其他相类脉) ,其舌象特征是舌红少苔,可伴有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津液不足、虚火内灼之象。临床上凡可以损耗阴液的疾病皆可致阴虚证,而无疾病因素的健康成年人,长期处于高温作业环境是否导致阴虚证候,既往未见相关研究。本文初步探讨高温作为导致阴虚证危险因素的可能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大型船舶修造企业的员工为研究对象,高温暴露组入选条件: ①有长期 ( 1 年以上) 在船台工区和船体车间岗位的工作史; ②20 ~45 岁男性,无慢性病史。对照组入选条件: ①从事后勤或行政岗位,无高温作业史; ②20 ~45 岁男性,无慢性病史。

  1. 2 方法

  1. 2. 1 职业史问卷调查

  1. 2. 2 受检者以晨起后空腹状态接受脉象及舌象检查,辨证标准为细脉 ( 包括弦细脉等相兼脉以及濡脉等相类脉)同时伴见舌红苔少的脉象、舌象特征。

  1. 3 统计方法 将以上数据及资料输入计算机 SPSS17. 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 1 高温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检出率比较 高温暴露组阴虚证候 ( 脉象并舌象) 的检出率为 56. 7%,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的 26. 4%,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见表 1。

 

  2. 2 高温暴露组中不同接害工龄段的检出率比较 将高温暴露组按照接害工龄小于 10 年、大于或等于 10 年分为 2组进行检出率比较,结果提示工龄大于或等于 10 年的人群检出率 75. 3% 高于工龄小于 10 年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见表 2。

  

  2. 3 对照组的不同工龄段的检出率比较 将对照组按照工龄 <10 年、≥10 年分为 2 组进行检出率比较,结果提示工龄≥10 年的人群检出率为 39. 3%,高于工龄小于 10 年者的 22. 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具体见表 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具有长期高温作业的职业人群,出现阴虚证候的可能性明显大于非高温接触的人群,并且与其接触时间明显相关。在高温状态下,机体通过各种隐性、显性方式散热,其过程丢失大量水分及部分电解质,同时,循环、代谢加速,心跳、呼吸均相对加快,能量消耗明显增加。在中医看来,这些因素都使津液、气血等基础物质消耗,当量变达到质变时,机体逐渐不能维持稳态平衡,阴阳失调,出现阴虚证候是其中一种病理改变。临床上常出现即使存在相应证候,比如最直观的脉象和舌象可能最早出现,但因为主观症状仍在个体耐受范围内,因此患者不一定能意识到,或者有多样而不固定的主诉症状但西医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都未能发现明显的阳性体征,现代医学认为其处于亚健康状态。现代医学强调循证医学,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明确疾病的危险因素,通过对易患因素进行干预,可以减少疾病的患病率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同时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积极意义,和中医提倡的 “治未病”的理论观念是相符的,并且中医的辩证施治具有较突出地优势。本研究旨在为中医临床医疗实践提供循证医学研究的理论依据,虽然只是初步的探讨,希望能作为进一步的研究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朱文峰,庄泽澄,袁肇凯,等. 中医诊断学 [M]. 7 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149 -150.  [2] 李杨,倪诚. 中医阴虚阳虚体质与辨体用方研究述评 [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 ( 6) : 20 -22.  [3] 于宏波. 阴虚内热证中医诊治概要浅谈 [J]. 光明中医,2013,28( 09) : 1918 -1919.  [4] 杨宏宝,范卫红,周艳,等. 阴虚与舌象相关性研究 [J]. 时珍国医药,2012,23 ( 07) : 1762 -1763.  [5] 方积乾. 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 [M]. 2 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8 -126.  [6] 朱志媚,林爱华,庄宏杰,等. 高温作业对某钢铁企业工人心血管系统及血糖尿酸的影响 [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 ( 10) : 1594 -1597.  [7] 毕建璐,陈晶,于冰琰,等. 亚健康大学生阴虚及阳虚体质特征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 ( 01) : 87 -89.  [8] 杨俊丽,郭文海,李海涛,等. 中医体质辨识与亚健康调控 [J]. 中医药学报,2013,41 ( 3) : 12 -13.  [9] 吴发胜,岳桂华,张爱珍,等. 循证医学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应用中的展望 [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 74 -75.  [10] 廖淑容,仁旺次仁,赵学萍,等. 循证医学对促进现代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J]. 世界中医药,2012,7 ( 06) : 472 -474.  [11] 赵志新. 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循证思维方法 [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 ( 11) : 42 - 43.  [12] 钟洁桃,朱琳,汤朝晖,等. 中医药应用于高温环境热损伤的研究进展 [J]. 中医药信息,2012,29 ( 01) : 130 -13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jcyx/20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