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7:23:51 所属分类:基础医学 浏览量:
基底动脉是由左右椎动脉汇合后形成的一条重要血管,它是颅后窝各结构(脑干、小脑及部分大脑)的血液供给的主要来源,也是颅内动脉支架术最常用的靶血管,其形态、长度、直径和分支在基础医学和介入临床上均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有关于解剖学的报道,但大多数是来
基底动脉是由左右椎动脉汇合后形成的一条重要血管,它是颅后窝各结构(脑干、小脑及部分大脑)的血液供给的主要来源,也是颅内动脉支架术最常用的靶血管,其形态、长度、直径和分支在基础医学和介入临床上均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有关于解剖学的报道,但大多数是来自尸检的数据,罕见活体数据报告,而尸体与活体数据是有一定差别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0例正常头颈部CTA图像,对基底动脉的形态、长度和直径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处理,以丰富我国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头颈部联合MSCTA成像中,选择100例正常受检者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44~79岁,平均67.2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水平;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200mAs(自动毫安调节技术),FOV200mm,层厚0.9mm,球管旋转时间0.5s,重建间隔0.9mm,重建方式standard(B),矩阵512X512,螺距0.993;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40~45ml(320mg/m1),流速4.5~5.0ml,相同速度跟注20ml生理盐水;采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bolustracking),兴趣区设在主动弓,阈值110HU;图像后处理:扫描后将数据传至EBW工作站,进行VR、MIP、MPR、CPR等多种图像重组与测量。 1.3 观察目标及测量方法 各种后处理图像均由三位中级以上的医师共同阅读、测量,主要观察、测量基底动脉的走行、长度、管径等。长度测量为左右椎动脉汇合处向上至大脑后动脉分出处的距离,主要在VR和CPR上完成;直径测量取左右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起始部1mm处;数据采用三位医师测量的平均值,测量工具使用工作站配备的测量软件。 2 结果 基底动脉的形态在100条基底动脉中,直行者68条,占68%;单弯曲走行者32条,占32%,其中向右弯曲者24条,约占75%,向左弯曲着8条,约占25%,未发现多弯曲者(图1、2)。基底动脉的长度平均(28.92±3.15)mm(图3、4)。 基底动脉管径平均(3.49±0.51)mm(图3、4)。 3 讨论 3.1 基底动脉解剖特点结合文献我们总结主要有三点 起始部位在儿童和老年人有一定差异、走行并非都是直行的、管腔形态并非都是圆形。基底动脉由左、右椎动脉在桥延沟上方或下方汇合而成,其直径由下到上逐渐变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起始部位(即汇合部位)有逐渐上移的趋势,这对供血分布来讲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即低位汇合时,延髓上部的血液来自基底动脉,而高位汇合时,则脑干下半的血液来自两侧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走行可分平直和弯曲两类,弯曲型又可分为单弯、双弯以至于三弯;文献及本研究均观测到单弯占多数,且大部分是凸向右侧的,占62.10%±6.4%,弯曲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弯曲的形成因素主要是血液动力学与两侧椎动脉直径不等有关,当左侧直径大于右侧时,则凸向右侧,反之凸向左侧;但是在我们一组动脉分叉畸形病例研究中,发现多数基底动脉呈弯曲型,这是否是弯曲的另一个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基底动脉的直径由下向上逐渐变细,对于其管腔的形态以往标本解剖描述为圆形,测量一个直径即可代表基底动脉的管径,但在我们CTA的测量、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呈椭圆形,DSA研究也证实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基底动脉前方有骨性斜坡、后有脑干挤压有关。关于基底动脉的长度,文献报道尸体测量结果为(28.52±3.45)mm,DSA测量结果为(25.47±3.65)mm,我们CTA的测量结果为(28.92±3.15)mm,与尸检结果相近,而大于DSA结果,我们分析其原因一是少数基底动脉走行存在迂曲,DSA不可能将血管实际长度完全展开投射、测量;二是各个位置投照角度不同,导致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CTA完全可以将迂曲、重叠的血管拉直进行测量。 3.2 MSCTA观测活体基底动脉的优势 对于基底动脉的解剖观测大多数在尸体上进行,也有个别DSA的报道,我们是在多层螺旋CT上完成的,这基本完善了基底动脉的解剖资料。MSCT的优势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身体的较长范围进行不间断的数据采集,且有强大、多种计算机后处理技术;我们在本研究中通过使用256层MSCT对基底动脉的观察和测量,体会到MSCTA有以下优势:①与DSA相比,MSCTA具有无创、安全、快速、费用低等优点,可在一定范围内取代常规的颈外动脉血管造影;②MSCT可以多方位、任意角度、任意层厚重组图像,这样可直观立体、全面观察基底动脉的解剖形态及毗邻关系等情况,对其长度、直径可反复测量,并且简单、易行;③利用MSCTA图像测量基底动脉,与尸体标本测量方法比较,不但克服了尸体标本来源困难而不能进行大样本测量的缺点,而且所获得的基底动脉的解剖资料更接近人体生理状态下数据,从而更具有临床意义。 3.3 MSCTA观测基底动脉的临床意义 ①丰富活体解剖数据,以往数据大多数来源于尸体,活体数据较少,查阅手头文献仅见一篇DSA报道,MSCTA的应用为活体解剖数据提供了丰富资料;②是为支架植入术选择支架类型、放置部位等提供术前参考依据,在某些疾病介入术前行MSCTA检查,有利于术前了解基底动脉的解剖形态学,以便正确选择支架植入术方案;③是在了解正常解剖结构后发现某些变异、畸形及疾病,有利于临床全面选择正确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基底动脉解剖学研究,CTA和DSA是在活体上进行的,与生理状态下的基底动脉解剖形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CTA具有非侵入、安全、快速、经济等优点,应更是首选;同时对于某些疾病的选择治疗方案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为龙,钟世镇.主编.临床解剖学丛书(头颈部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55. [2]秦建军,刘俊文,霍志斐,等.国人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学观测[J].解剖学研究,2002,24(2):98-99. [3]王力英,朵振顺.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特点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的关系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35(3):246-247. [4]韩晓红,李晓鹏,李培,等.基底动脉的血管造影与标本解剖对照观测及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6):863-866.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jcyx/20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