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20 10:05:17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 浏览量:
肝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性喜燥恶湿,统血而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肝脾,关系密切,脾气得肝气疏泄,则能发挥运化水谷之功能;脾气旺盛,生血充足,肝才能有所藏,藏血充足,肝气得以濡养而冲和条达,从而助脾之运化。
肝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性喜燥恶湿,统血而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肝脾,关系密切,脾气得肝气疏泄,则能发挥运化水谷之功能;脾气旺盛,生血充足,肝才能有所藏,藏血充足,肝气得以濡养而冲和条达,从而助脾之运化。故肝脾生理关系为“土得木以疏通”“木赖以土滋养”[1]。肝脾二者之间木疏土、土养木;木克土,土生金制木,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功能关系,称为肝脾调和。若肝脾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出现木乘土、土侮木等各种乘侮表现统称为肝脾失调。
小儿“脾常不足”,其维持生长发育及日常活动所需营养相对较多,且饮食尚不知自制,如调护失宜,或过食生冷肥甘厚腻,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超过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均可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无力、健运失常。小儿生长旺盛,“肝常有余”,肝风易动,肝阳易旺,如逢学业负担繁重,考试压力大,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及家庭不和等因素,可使小儿情志不遂,肝气不疏、气机不畅,从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致脾运化功能下降,气血化生乏源,百病丛生。因此,王教授以调肝理脾法为指导,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了柴术调肝理脾汤,现将此方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总结如下。
1 、柴术调肝理脾汤药物组成
苍术3~9 g, 白术5~12 g, 柴胡3~12 g, 白芍 5~12 g, 陈皮3~10 g, 莱菔子5~15 g, 蝉蜕 3~10 g, 炙甘草3~6 g。
2、 柴术调肝理脾汤方义分析
本方是在逍遥散基础上化裁而来。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专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是调和肝脾之名方。小儿“脾常不足”,易患脾胃之疾。在治疗上,过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因此,江育仁老先生提出“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的理论。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2]。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所以,王教授选用苍术芳香醒脾助运,柴胡疏肝理气解郁,二者调肝理脾,共为君药;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陈皮理气调中开胃,燥湿化痰,莱菔子消食化积,祛痰下气,三者为臣药;白芍味苦性平,入肝胆经,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且防止苍术、陈皮、白术过燥之性,用蝉蜕易薄荷,是因二者均入肝、肺之经,但蝉蜕可取代薄荷在逍遥散中透达肝经郁热之效,而又有解痉安神之功,对于肝脾不和而致夜眠欠佳,烦躁不安尤为实用,二者共为佐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佐使。全方共凑调肝理脾,消食化痰之功。方中有多组经典对药,能相须为用,切中药机,如柴胡配白芍,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一散一收,一气一血,刚柔相济[1];柴胡配莱菔子,柴胡升提,莱菔子降气,一升一降,调和肝脾气机;苍术配白术,苍术走而不守,白术守而不走,一走一守,运脾健脾;白芍配炙甘草,白芍酸苦养血,甘草甘平益气,一酸一甘,一血一气,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白术配莱菔子,白术健脾益气,莱菔子行气消食,一消一补,以复脾胃升降。纵观本方运脾调中、燥湿化痰,消食开胃,疏肝理气,养血柔肝。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恰合肝喜条达恶抑郁,脾喜燥恶湿之特性,又合小儿“脏腑娇嫩”“脏气清灵”且“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特点,真可谓治疗小儿疾病特别是脾胃疾病之“王道”之方。
3 、经典医案
3.1、 厌食
刘某某,女,2岁6个月,2005-07-06初诊。代主诉:厌恶进食半年余。现病史:患儿于半年前因调护不宜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经治疗好转后出现厌恶进食,嗳气频繁,大便不调,爱发脾气,夜间易哭闹等情况,家属间断给予神曲口服液口服(5 mL/次,2次/d),效果欠佳,遂来我院就诊。查体:面色少华,消瘦,性情急躁,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叩诊鼓音,无压痛反跳痛,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指纹淡红。现症:不思饮食,挑食,饮食量少,大便干结,约三日一行,小便可,睡眠欠佳。辨证为肝脾不调,饮食积滞。治则:调肝理脾,消食化滞。方药:柴术调肝理脾汤加焦神曲、麦芽(颗粒剂)。苍术7 g, 陈皮7 g, 白术10 g, 莱菔子10 g, 柴胡6 g, 白芍10 g, 蝉蜕3 g, 焦神曲10 g, 麦芽10 g, 炙甘草3 g。7剂,1剂/d, 分2次饭前冲服。一周后复诊饮食大增,睡眠安,偶有发脾气,大便两日一行,质软,舌苔薄白,上方去莱菔子,加茯苓10 g, 14剂(颗粒剂),一日一剂,分2次饭前冲服,巩固疗效。
分析:据患儿支气管肺炎病史,病后体虚,正气不固,脾胃运化功能易受此影响,出现饮食欠佳、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腹胀等症状;“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夜间哭闹;患儿嗳气频繁、性情急躁,爱发脾气属于肝气不疏症状,故辨证为肝脾不调。结合舌苔厚腻、腹胀以及饮食情况,故辨证兼有饮食积滞。二诊患儿脾胃功能恢复,饮食积滞好转,故去莱菔子之消食通腑化滞,加茯苓以健脾安神。柴术调肝理脾汤不仅可以治疗厌食,对于诸多脾胃病均有良效。呕吐者,加姜半夏降逆止呕;泄泻者加山药、茯苓健脾止泻;食积、腹胀便秘者加炒牵牛子泻下导滞;腹痛者,重用酒白芍,加延胡索缓急止痛;疳积者,加茯苓、当归益气养血;若病情日久加三棱、莪术活血破瘀、醒脾开胃;若五心烦热加胡黄连退疳热除骨蒸;若夜啼不安重用蝉蜕镇惊安神;若自汗盗汗加龙骨、牡蛎止汗敛汗。正如张声生教授曰“调肝可以安胃”,临证治疗脾胃病应以调肝理脾为法[1]。
3.2、 反复呼吸道感染
李某某,女,4岁,2016-11-22初诊。代主诉:反复发热、咳嗽2 a余。现病史:患儿2 a来因发热、咳嗽反复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曾因“支气管肺炎”多次住院治疗。今为寻求中医调理遂至我院就诊。查体:面色少华,消瘦,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弱无力。胸片、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见:偶咳,尤夜间咳嗽,饮食欠佳,多汗,乏力,少气懒言,大便稀,小便可。追问每次发作诱因,多与哥哥争吵有关。辨证为肝脾不调,气血亏虚。治则:调肝理脾,益气养血。方药:柴术调肝理脾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颗粒剂)。 苍术7 g, 陈皮7 g, 白术10 g, 当归10 g, 黄芪10 g, 莱菔子10 g, 柴胡10 g, 白芍10 g, 桔梗6 g, 焦神曲10 g, 炙甘草3 g。7剂,1剂/d, 分2次冲服。一周后复查咳嗽消失,饮食增加,唯汗出仍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去柴胡,加五味子10 g, 敛肺补肾止汗。继续调理一月而后体质逐渐增强。
分析:结合发病诱因多与情绪激动有关,并且咳嗽以夜间为甚,王教授认为夜间咳嗽多与肝胆有关,结合饮食欠佳,大便稀,故可辨证为肝脾不调。考虑其症兼见面色少华、多汗、乏力、少气懒言、舌淡白、脉无力,可辨证兼有气血亏虚。又因患者咽稍充血,故加桔梗以清热利咽止咳;患者苔白厚腻,显有积滞,故加神曲助消化。二诊患者汗多,病程较长,故给予收敛补肾之药。王晓燕[3]、李宜瑞[4]、陈凤媚[5]等提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机常与肝脾不和有关。当今独生子女,性格多娇恣任性,同时压力增加,易出现紧张情绪,导致肝木偏亢,肝旺侮金乘土,土不生金,故可见肺卫不固、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气血化生乏源,反复易感,故可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王教授临床上也常用此方治疗顿咳、咳嗽变异性哮喘等肺系疾病。
3.3 、抽动症
王某某,男,5岁,2017-12-22初诊。代主诉:间断眨眼、鼓肚子、摇头、叹气1 a余。现病史:患儿于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眨眼,至当地医院诊断为结膜炎,给予眼药(具体不详)外用,效果差,之后逐渐出现鼓肚子,摇头、叹气,到某省级医院诊断为抽动障碍,间断服用氟哌啶醇片、甲钴胺等药,症状时轻时重,今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就诊。检查脑电图无异常,微量元素铅正常范围,铜蓝蛋白阴性,肝肾功未见异常。既往史:反复感冒。查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及神经精神系统检查阴性,舌质红、苔白稍厚腻、脉弦数。现症见:饮食欠佳、性情急躁、眨眼、鼓肚子、摇头、叹气、大便先干后稀。辨证为肝脾不调。治则:调肝理脾,息风止痉。方药:柴术调肝理脾汤加钩藤、葛根(颗粒剂)。苍术7 g, 陈皮7 g, 白术10 g, 莱菔子10 g, 柴胡10 g, 白芍10 g, 蝉蜕6 g, 钩藤12 g, 葛根10 g, 焦神曲10 g, 炙甘草3 g。14剂,1剂/d, 分2次冲服,配合耳穴压豆1次。嘱家长不要吵骂孩子,发现症状时转移其注意力。两周后复查症状减轻,继续调理两个月余痊愈。
分析:据患儿症状、查体、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故可诊断为抽动症。该患者眨眼、鼓肚子、摇头等属于肝风的表现。再结合饮食欠佳,性情急躁,大便头干后稀,脉弦,故可辨证肝脾不调。患儿肝风明显,故在柴术调肝理脾汤基础上加钩藤息风止痉、葛根疏通经络。“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本病从肝风论治甚为妥当[6]。本病反复发作,病久必致肝木乘克脾土,而致脾胃虚弱。脾虚不运,聚湿生痰,痰阻血瘀,风痰瘀相互为患,而致沉疴难愈。总之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脾虚不运化生痰浊、肝失濡养气机乖乱,可引发儿童抽动障碍、多动症、癫痫、自闭症等神志相关性疾病[7],用柴术调肝理脾汤加减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3.4 、胎黄
黄某某,男,45 d。2018-07-11初诊。代主诉:皮肤黄染、目黄40+d。现病史:患儿出生3 d后出现皮肤黄染,伴目黄、尿黄,在某院住院照蓝光等治疗数天好转出院,出院后皮肤黄染有所加重,服用茵栀黄颗粒及妈咪爱治疗无明显消退,遂至我院就诊。症见:皮肤黄染,色稍暗,目黄,口腔可见白色膜状物,纳乳欠佳,大便稀溏,带奶瓣,每日7~8次,小便尚可。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指纹淡红。诊断:胎黄(脾虚湿阻),治则:健脾除湿退黄。予柴术调肝理脾汤去蝉蜕、莱菔子,加茵陈利湿退黄,赤芍活血化瘀,焦神曲为换焦麦芽以消乳积(颗粒剂)。苍术3 g, 陈皮3 g, 白术5 g, 焦麦芽5 g, 柴胡3 g, 白芍5 g, 茵陈6 g, 赤芍3 g, 炙甘草3 g。4剂,1剂/d, 分3次冲服。配合口服思连康、口腔外涂制霉菌素甘油。复诊,皮肤黄染及目黄均较前减轻,上方加茯苓10 g以加强健脾利湿之效。
分析:胎黄是新生儿期常见、多发症状,严重可造成核黄疸而致残[8],临床分为“阳黄”和“阴黄”,而以“阳黄”多见。主要病因为胎禀湿热,熏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溢于脉外而致病;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治当以清热利湿退黄为基础,茵陈蒿汤为治疗的代表方。本案据患儿皮肤黄染颜色稍暗,属于阴黄范畴,据纳乳欠佳、大便稀溏、苔白厚腻,指纹淡红可辨证脾虚湿阻证。根据“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理论,王教授在临证时加活血化瘀药,有利黄疸消退。目前市面上具退黄功效者有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等中成药。这些药苦寒泻下,容易戕伐小儿娇嫩的脾胃,脾虚失运,水湿凝聚,影响肝之疏泄,而致胎黄迁延不愈,甚或转变为阴黄。此患儿有转为阴黄之迹象,属于湿重于热,柴术调肝理脾汤中苍术、陈皮、白术运脾健脾利湿,柴胡、白芍疏肝柔肝,加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恰中病机。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张声生张声生教授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常用对药经验[J].世界中医药, 2005, 10(7):1401.
[2]孙浩.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学术思想浅析[J].中医杂志, 1995,36(3):140-141.
[3]王晓燕,王利然,刘娟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5(1):434-436.
《柴术调肝理脾汤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探讨》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作者:杨亚峰,王晓燕,孔令霞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lcyx/48937.html
上一篇:TBL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