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7:12:21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颜乾麟教授为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哲嗣,丹阳颜氏内科第三代传人,是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治心脑血管疾病,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多见肝阳上亢为标、肝肾阴阳两虚为本的上实下虚证候,实证必损其有余,虚证宜匡扶正气,以实现机体
颜乾麟教授为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哲嗣,丹阳颜氏内科第三代传人,是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治心脑血管疾病,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多见肝阳上亢为标、肝肾阴阳两虚为本的上实下虚证候,实证必损其有余,虚证宜匡扶正气,以实现机体阴阳平衡。 现将颜老师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的临证思维特点探析如下。 1 诊断思维 颜老师习惯运用的诊法是问诊、望诊、切诊。 问诊问病史长短,是否有头痛、眩晕、便秘、心悸、咯痰、口苦、背寒,是否频繁发作,性格是否急躁易怒等。 望诊望患者面容,察舌质、舌苔。 切脉诊。 面红,舌质偏红,苔黄,舌缨线存在,脉弦数为肝郁火旺之证;心悸,舌嫩红或边尖红,有裂纹,苔薄少,脉细数为阴虚阳亢之证;眩晕,形寒肢冷,舌体胖嫩,或兼齿印。 脉细为阴阳两虚之证;若脉左关弦滑洪,多提示肝阳上亢。 2 辨证思维 颜老师从“正虚邪实”立论探讨高血压病病机,认为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肝肾亏虚是高血压病发病之本(正虚),而痰饮瘀血为高血压病发病之标(邪实),故高血压病应立足于调整脏腑功能。 该病早期多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多见肝阳上亢,肝郁化火,阴虚阳亢,治疗多以平肝降压;中后期多以虚证为主,多见肝肾不足,阴阳两虚,治疗以滋养肝肾为主。 3 治疗 早期多从肝阳上亢,肝郁化火论治。 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主动,主升,如情志郁勃,或烦劳过度,则易于化火生风,上扰巅顶,则头目眩晕、目胀耳鸣、心中烦热、脉弦而有力。 其治当以平肝熄风,若间有挟痰者,不可专从痰治,盖风动阳升,挟痰上行,火撤风平,痰亦自降也。 颜老师临床习以镇肝熄风汤或钩藤散治疗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患者。 颜老师体会,防风虽性发散,但实为风药中之润剂,为治头痛头晕之要药,伍入清热平肝剂中,不但不会滋生流弊,且有相辅相成之效。 若头晕头胀,面赤口苦等肝风上扰症状明显,可加用钩藤至 30 g,淮牛膝配钩藤,清上引下,降血压甚效;若肝阳亢盛,再加天麻、僵蚕、全蝎之类以增平肝之效;痰浊内盛者选加橘红、瓜蒌、天竺黄化痰清热;尺脉重按无力者,加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元;心中热甚者,加薄荷、生栀子清热泻火;头痛明显者,加夏枯草清泄肝火。 此法尤适用于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患者,药后大多数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头晕、头胀、心悸等自觉症状亦相应减轻或消失,有些患者血压虽无明显变化,而症状却有明显改善。 中后期多从阴阳两虚,虚阳上扰论治。 颜老师认为,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日久必损阴液形成阴虚阳亢,若病情发展,阴虚更甚,可出现肝肾阴虚,病程再久可转化阳虚,同时气病及血,可见瘀血内停,经络闭阻之象。 因此治疗需在调补阴阳为主的基础上,活血化瘀,攻补兼施,消除病理邪气,重建机体气血动态平衡,从而稳定血压。 常取六味地黄丸合桂枝、怀牛膝、钩藤、菊花等治之。 对于真阳不足,虚阳上浮之眩晕,宜温潜浮阳,用附子与羚羊角粉配伍,附子温阳散寒,羚羊角平肝息风,二药合用,肝肾同治,温潜并用,于阳虚眩晕者颇为合拍。 对于病史长久,临床出现心悸、失眠,口唇舌质紫暗,心电图提示有心室肥厚,眼底动脉狭窄,常加用黄芪、丹参、川芎、葛根等益气活血药,不但能消除症状,还能帮助控制心肌缺血、逆转心室肥厚。 4 病案举例 男,57 岁。 高血压病史数年,血压多在 180~200/90~110 mmHg(1 mmHg=0.133 kPa)。 B 超示肾上腺正常。 平时服用络活喜和珍菊降压片,降压效果不理想。 时感头晕乏力,头面汗出,下肢萎软。 近日又感头晕阵发,颈强,面色潮红,口不干,大便通畅,小便清长,夜尿每日 2~3 次,胃纳正常。 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而小弦。 辨证属虚阳上浮之证,治拟温潜浮阳。 处方:生石决明 30 g,天麻 15 g,钩藤 18 g,黄连3 g,桂枝 3 g,熟附子 5 g,黄芩 6 g,川芎 15 g,车前草15 g, 夏 枯草 15 g, 莱 菔子 10 g, 牡 丹皮 10 g, 白 芍30 g,杜仲 15 g,怀牛膝 30 g,炙甘草 5 g,羚 羊角粉0.6 g。 水煎服,日 1 剂。 14 剂。 二诊:头晕好转,颈强亦减,下肢有力,血压 160/100 mmHg,口干,咽痒咳嗽痰黄,入夜打鼾,大便不成形。 舌红苔薄黄,脉弦。 证见肝郁血瘀之证。 处方:珍珠母 30 g,生石决明30 g,天麻 15 g,钩藤 18 g,黄芩 9 g,赤芍、白芍各15 g, 川 芎 15 g, 车 前草 15 g, 莱 菔子 10 g, 牡 丹皮10 g,夏枯草 15 g,桂枝 3 g,葛根 10 g,丹参 30 g,怀牛膝 30 g,炙甘草 5 g,羚羊角粉 0.6 g。 14 剂。 三诊: 血压 170/100 mmHg。 头晕心悸,口干,神疲,下肢浮肿,不畏寒,胃力一般,大便成形,舌红苔薄黄,脉细弦。 证属肝阳上亢。 药后患者血压稳步下降,后停服珍菊降压片,血压稳定在 150~160/80~90 mmHg。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347.html
上一篇:采用中医疗法调理慢性支气管炎
下一篇: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