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炎的疗效与作用机制

时间:2015-12-20 17:23:47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由胆囊结石、细菌感染、化学刺激等因素造成[1]。近年来,随着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及高龄化,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发冷、发热、食欲不良、腹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由胆囊结石、细菌感染、化学刺激等因素造成[1]。近年来,随着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及高龄化,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发冷、发热、食欲不良、腹胀;黄疸;墨菲征阳性等。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重要的基因转录调控因子,参与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血管活性因子生成的调节,在炎性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炎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门诊及病房接受治疗,符合肝胆湿热型胆囊炎中西医结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4例,按接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17~64岁,平均(39.00±6.78)岁;病程1~7d,平均(2.13±1.58)d;其中合并胆结石者12例,脂肪肝者9例。对照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21~62岁,平均(32.40±5.34)岁;病程1~7d,平均(2.52±1.24)d;其中合并胆结石13例,脂肪肝者14例,不孕者12例。两组年龄、病程及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2](1)突发右上腹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向右侧肩背部放射;(2)恶心、呕吐、食欲不良、腹胀、寒战、发热;(3)血液中白细胞升高;(4)墨菲征阳性,胆囊处有压痛或可触及肿大的胆囊;(5)进食油腻或劳累过度则上述症状加重。上述5条中符合3条,并排除其他共同症状性疾病:重症胰腺炎、急性肝炎等。

  1.2.2中医诊断标准[3](1)右上腹出现压痛或持续性疼痛,并向右侧肩背部放射;(2)大便干结、小便发黄;(3)恶心、呕吐、口苦口渴;(4)舌红,苔黄腻,脉弦滑;(5)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1)有明确外科手术治疗指征者;(2)合并重症并发症如重症胰腺炎、胆管梗阻、胆管化脓、穿孔者;(3)患有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4)精神病患者;(5)有临床用药禁忌者及对本药物过敏者。

  1.5治疗方法 [4]治疗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g静脉滴注,2次/日;替硝唑注射液0.8g静脉滴注,1次/日;痰热清注射液30mL加注于250mL 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1次/日。对照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g静脉滴注,2次/日;替硝唑注射液0.8g静脉滴注,1次/日。两组均连用7d。

  1.6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患者右上腹疼痛感、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状况。(2)治疗前治疗后血清NF-κb水平。(3)治疗前后血常规。

  1.7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制订[5]。临床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血象正常;显效:治疗后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右上腹疼痛感基本消失,无发热、寒战,恶心、呕吐、食欲不良,症状改善,墨菲征阴性;有效:治疗后右上腹疼痛有所缓解,仍有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良等症状,墨菲征阳性,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无效:症状体征无缓解、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未降低。

  1.8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测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7例中,临床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6%;对照组27例中,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F-κb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NF-κb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NF-κb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随着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逐年增高,西医认为胆结石梗阻及感染时本病发病的两大主要因素;治疗上以抗菌药物及外科手术为主。中医中本病归属于“胁痛”“黄疸”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多责之于气滞、湿热、胆石、淤血而致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脾胃运化失调[6]。治疗上以“通”为原则,具体治法上包括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利胆排石、活血化瘀等。临床上,本病的肝胆湿热型发病率较高,治疗上以清热利湿、通利胆腑为主,本研究采用痰热清注射液与常规西药治疗相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F-κb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清注射液组方中,以黄芩为君药,其性苦寒,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熊胆粉,山羊角为臣药,其性苦寒并善入肝经功于清热解毒,银花连翘为佐使,二药一可清热解毒二又善于消肿散结,散瘀止痛。全方相配,清热燥湿可解中焦之湿热,消肿散结,散瘀止痛,可除气血湿热之邪互结,能有效地缓解症状[7]。

  NF-κb是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在炎性反应、免疫应答、应激反应、细胞凋亡及病毒复制等的调节中其主导作用,它可作用于多种靶基因,这些靶基因包括细胞膜受体、膜黏附分子、急性期蛋白、生长因子、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8]。

  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急性胆囊炎炎性反应期,血清NF-κb呈现高水平表达状态,治疗后患者体内的血清NF-κb较之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F-κb下降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痰热清注射液可有效地治疗肝胆湿热型急性胆囊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了血清NF-κb水平,从而抑制了炎性反应、减轻组织损伤、调节细胞因子失衡、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关。痰热清注射液对于肝胆湿热型胆囊炎治疗效果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董承远,黄梅,陈秀敏.急性胆囊炎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8):4561-4562.

  [2]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

  [3] 李金菊.急性胆囊炎中医治疗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52-54.

  [4] 张声生,李乾构,赵文霞.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1):1461-1465.

  [5] 王净,龙俊杰.中医临床症证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64-367

  [6] 赵卫兵,郑丽,车慧.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3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2):70-71.

  [7] 张志华,郑光,郭洪涛.痰热清注射液临床应用文献分析[J].中成药,2011,36(1):52-55.

  [8] 向静,王宁,阿布力克木·吐尔地.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1):15-1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851.html